按关键词阅读:
“中共第一支笔”是胡乔木,“国民党第一支笔”是陈布雷,两人都是领袖的御用文人,对比两人的经历,不禁让人生出感慨。
文章图片
“中共第一支笔”
胡乔木,1912年出生,原名胡鼎新,“胡乔”是笔名,江苏盐城人,他凭借其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参与起草了党和国家多份重要历史文件,得到了“中共第一支笔”的美誉。
胡鼎新,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25岁的他按照冯雪峰的通知要求来到延安,从此更名为胡乔木,并被任命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
1939年春天,为了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胡乔木起草了一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并引起了毛的注意,此后胡乔木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1年胡乔木被调去当了秘书。在延安时期,胡乔木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文字修养,深得器重,他曾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党的七大,并在会上参加了文件整理工作。
文章图片
建国后,胡乔木曾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参修编《毛泽东选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丰富经验和编写经历,让他对中共党史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他一生的巅峰之作是《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文章图片
作为秘书,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胡乔木换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1961年的夏天,他还请过长假修养。“文革”期间,胡乔木怀着深深的失落感离开了中南海。1976年10月,胡乔木复出,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努力。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文章图片
“国民党第一支笔”
陈布雷出生于1890年,浙江慈溪人,是蒋介石在大陆时期的主要“文胆”,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陈布雷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名,1911年他案进入上海《天铎报》,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采访人员,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很多用户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拥护共和精神。几年之后他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
文章图片
20世纪20年代,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和看法,和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谓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一种蓬勃的舆论氛围。国共两党合作挥师北伐之后,蒋介石需要一支笔杆子,享有崇高声望的陈布雷是最好的人选,为了招揽人才,间接式摆出谦虚的字条,这一点打动了陈布雷,不久为其起草《告黄埔同学书》,从此之后他正式成为国民党的文胆。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的生涯巅峰,在其最著名的一片谈话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开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2守土抗战之责任“。它像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同胞传颂,激励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
文章图片
陈布雷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著有《陈布雷回忆录》,他热爱报业,想当采访人员,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为人谨慎,也懂得为臣之道,对蒋的同僚恭敬有加,从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气,从不拉帮结派,从不贪污腐败。
性格决定命运,陈布雷在生命最后阶段,特别是小女儿陈琏(共产党员)被逮捕等一系列事件,让长期自诩以家国为重的陈布雷造成重大精神打击,父女之间的“主义之争”,家庭内部出现的直接“反叛”让长期追随三民主义,效忠唯一领袖的陈布雷难以和平接受。
稿源:(模糊的摸样)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P3130R92020.html
标题:中共|“中共第一支笔”和“国民党第一支笔”,御用文人结局却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