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 终于|等待半个世纪 他终于跟烈士弟弟“重逢”】向永召老人在烈士陵墓前深情注视着墓碑。采访人员 龙丹梅 摄视觉重庆
1969年3月的一天,巫溪县凤凰公社村民向永召请了一天假,送二弟向永高到县城当兵。临行前,他说:“老二,你在部队好好干,多为国家出点力,过几年退役了,我们一家人再团聚!”
但二弟这一走,就再没回来。1969年9月21日,向永高所在的部队组织一支小分队排爆。炮弹爆炸了,向永高和3名战士光荣牺牲。
部队寄回来的遗物被向永召珍藏起来,但他一直不知道二弟埋骨何处。直到2019年,在媒体发起的帮烈士寻亲人公益活动中,他才知道二弟长眠在四川省广元市烈士陵园,
2020年8月1日,建军节。在川渝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共同努力下,79岁的向永召老人来到广元市烈士陵园,为向永高烈士扫墓。
分别半个多世纪后,兄弟俩终于“重逢”!
半世纪后的“重逢”
8月1日,位于广元市利州区漫天岭路1号的广元市烈士陵园,青松挺拔,苍柏肃立。
在外孙女胡慧的搀扶下,向永召蹒跚着一步步走上台阶。老人不顾雨后路面的湿滑,步子迈得着急。
向永高烈士的陵墓前,洁白的小苍兰开得正盛。老人停下脚步,两眼望向墓碑,胸口突然剧烈起伏。
怔怔地注视了墓碑半响,向永召“扑通”一声扑倒在墓碑前。
“老二,50多年了,大哥来看你了……”老人用嘶哑的声音发出悲怆的呐喊,埋头在墓碑前,久久没有起身。
“老二是替我去的,原本该牺牲的人是我啊!”老人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原来,早在向永高入伍前一年,向永召有了入伍的机会。但老母亲拉着他的手,不肯放他走。老母亲的理由是,向家一家四兄妹,向永召是老大。老大走了,这个家就散了!
看着年幼的弟妹,向永召留下了。但第二年向永高又有机会进部队,老母亲依然不舍得,但向永高坚持要去。“老二说参军就是保家卫国,光荣,一定要去。”向永召回忆道,是他最终说服了老母亲。他说:“老二年轻,还有点文化,还是让他去为国家出份力!屋头的事,我来顶。”
但他没想到的是,老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为国捐躯终不悔
按照老家的习俗,向永召在向永高墓前摆上点心、水果,用颤抖的手倒上白酒。
“老二,你在家时,家里穷,连包谷饭都吃不上。现在生活好了,大哥敬你一杯!”
向永召和向永高只相差4岁,两人从小睡一个枕头,穿一条裤子。上世纪60年代,向永召当生产队长,经常深夜开会,回家后脚冻得冰凉,先睡下的老二便会抱着大哥的脚为他暖脚。忆起旧事,老人泣不成声。
“你走得早,没来得及送爸妈一程,大哥代你敬爸妈!”他转过身来,背对陵墓,再次举起酒杯,庄严洒下……
说起向家的父母,这中间又藏着一个故事。原来,在得知向永高因排爆不幸牺牲的噩耗后,一家人怕年迈体弱的母亲伤心过度,便刻意隐瞒了向永高的死讯。每每母亲问起,一家人都以“老二在部队给国家做贡献”来搪塞,一直到母亲去世。
怀揣着失去儿子的伤痛,1975年,父亲主动请缨去修巫溪第一条出境公路,却被大石砸伤右腿,落下终身残疾。前去顶替父亲继续修路的三弟又被落石砸中不幸身亡……
向永召把接连失去亲人的伤痛藏在心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带着村民修公路、通水电,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2019年12月5日,重庆日报以《烈士留下的白布包袱为何被哥哥藏了半个世纪》为题,报道了向家兄弟的感人故事。之后,重庆日报采访人员亲赴广元市烈士陵园,采访报道向永高烈士的事迹。
稿源:(精选热点资讯)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P212b022020.html
标题:终于|等待半个世纪 他终于跟烈士弟弟“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