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近日,13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我省主要新闻媒体,分东西两线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威海、临沂、菏泽等市深入采访,看百姓身边变化,看基层一线变迁,看全面小康成色,看高质量发展成效,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雨势渐收,沿着山脚一条平整山路蜿蜒而上直达山顶,薄雾笼罩下的衣家村,峰峦隐约,葱茏秀美。在村民眼里,这条宽5.5米、长5.5公里的环山路,是希望路、小康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仲夏时节,采访人员行走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乡间,喜看农村新变化,近听老乡话小康。小康之路或许有千条万条,异曲同工的是因地制宜找准路径,踩实走稳每一步;小康生活或许有不同指标,老百姓挂在脸上发自心底的笑容,是最有力的检验和最亮丽的风景。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三无”村翻了身
衣忠东的一天,是从6:30开始的。村里新上9个玉木耳大棚,第一茬木耳已经全部收完,眼下存放在别处租的库房里。7月24日一大早,衣忠东就和几个村民急匆匆出门,给村里自建仓库。一天下来,在家门口能挣150元钱。
“俺村变化大了!”56岁的衣忠东,在三年前不曾想到能有今日的好光景。
衣忠东所在的衣家村,是个只有55户126人的小山村。过去村子因山而困、缺路少水,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0.8万元。2017年初,栖霞市发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当年9月,衣家村党支部就领办成立了以“劳动力入股”的合作社,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踊跃加入。
对此,衣忠东有着朴素的理解:“俺们一群‘看天吃饭’的老农民,能有啥致富好路子?加入合作社,就是让老百姓跟着村集体奔小康。”
老乡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这类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年轻人的“三无”村的发展秘诀:用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板斧”瞄准的就是修路。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7个月时间“战天斗地”,硬是一锤一锤、一锨一镐开辟出一条直通山顶的环山路。随后,衣家村人又趁热打铁,打深水井、建蓄水池,彻底解决了缺路少水问题。“路修好那天,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再也不怕天旱了!”衣忠东扬声说道,现在一亩果园多收入1000元。
如今,衣家村又发展藏香猪养殖、玉木耳种植等产业,村里妇女和老人农闲时都来打工,预计今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衣元良告诉采访人员,当初劳动力入股的工票,通过浇地用水兑现了一部分,还有50万元未兑现,但没有一个人提出现在就全部分红的。
“不着急!村子大发展,正是用资金的时候。相信跟着好的带头人,日子肯定越来越有奔头!”衣忠东这样说。
从“吃海”到“看海”,“岛二代”的新奔头
“10个房间本周全订满了,再订看下周情况吧。”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长岛记夏品忆渔家民宿老板孙传勇的电话不时响起,“没想到疫情影响下,旅游还能这么火。”
作为土生土长的“岛二代”,40岁的孙传勇和父辈一样,靠海吃海。但和父亲一辈子只做捕捞不同,孙传勇总结自己这十几年是“历经三次转型,如今转上生态旅游致富路”。
“2002年起步是养殖扇贝,后来因为成活率低,收入少,在2007年开始转产做海参育保苗。”孙传勇感慨地说,当时全村九成村民都从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海连成一片,十分壮观。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密密麻麻的育保苗大棚,不仅影响海岸线风光,对海洋水质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稿源:(海外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Q2310H020.html
标题:小康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步一脚印,走稳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