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沙眼|“小沙眼”频酿大险情,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描绘的美景。
但在洞庭湖区,“沙堤”却是洞庭湖区防洪的“通病”“心病”。
采访人员在西洞庭湖区一处发生“沙堤”险情的地方了解到,险情所在堤段近年在汛期曾频频发生翻沙鼓水险情。如2017年7月的一个夜晚,这段大堤就连发三处鼓水险情,其中一处距离大堤有大约500米,当时也是费了很大力气才控制住。
一位水利专家说,这段堤坝长约8公里,属于典型的沙质堤坝。而洞庭湖区的沙质堤坝,源于20世纪中叶围垦洞庭湖期间,群众在河岸边取土,靠人力扁担挑箩筐“担”出来的。由于堤坝没有开挖基础,整体建在“软塌塌”的砂卵石地基甚至沙地上,堤身是人工“担”来的土壤,土质偏砂性,颗粒之间存在缝隙。
这样的堤坝,在高洪水位下,可能变成“沙滩上的沙堡”,在汛期很容易被拥有巨大渗透力的洪水“顶穿”基础或堤身造成涌水翻沙,引发管涌等险情;险情不断发展会淘空地基,引起地面和堤身塌陷、溃决。
采访人员环洞庭湖区采访,经常听到水利专家反映沙质堤坝险情易发、频发的问题。一位水利专家介绍,当洞庭湖或“四水”入湖江段达到或高于警戒水位时,沙质大堤“内脚”就容易出现翻沙鼓水,随着“沙眼”不断扩大,会发展成管涌。管涌区沙石浆像沸腾的稀粥,如不能及时控制就会导致溃堤。这个问题,是洞庭湖区的一个“通病”。
还有专家介绍,沙质大堤发生的穿堤管涌险情,风险范围很广。有的管涌点,可能出现在大堤外几里远的地方。一些地方根据发现险情距离大堤的远近,制定了距离越远、奖金越高的激励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查险。即便如此,汛期还是感到有些防不胜防。
相关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洞庭湖区共有堤防10000多公里,其中堤基渗漏堤段1500多公里、堤身渗漏堤段2000多公里。一些堤防设防标准、达标程度不够高,险工、隐患较多的堤坝,就属于沙质堤坝。
采访人员在洞庭湖区采访了解到,今年自洞庭湖南嘴站7月2日水位超警戒,拉开洞庭湖区水位超警的序幕后,洞庭湖已经维持20多天的高洪水位。湖区多处地方出现了散浸、渗漏、白蚁漏洞、翻沙鼓水、管涌等各种险情,虽然险情程度相对不算严重,但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到位,就会酿成大险情。
湖区多位水利干部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洞庭湖经过了两期治理,堤防质量改善成效明显,但是每次高洪水位压境,还是很容易出现上述险情。究其原因,除了水位高,还跟洞庭湖区堤防本身的“体质”有关。
(小标题)“升级堤坝”保长期安澜
洞庭湖区一些地方水利部门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针对沙质堤坝“先天不足”问题,湖区各地汛期要派出“千军万马”24小时不间断巡检,还要采取挖沟导浸等工程措施,但险情依然防不胜防。
还有专家介绍,近年来,环湖各地采取大型挖泥船吹填、抛石护脚等方法加高、加固堤身。但由于沙质堤坝基础、堤身内部“材质”太差,很多堤段出险的频率依然很高。
此外,一些地方对沙质堤坝采取黄泥灌浆等技术处理,但是由于地下水位高,导致灌浆后存在难以凝结等问题,治理成效比较有限;一些地方还用控制翻水口水闸的方法来减轻沙质堤坝压力,但又容易造成相应地区内涝问题……
【 沙眼|“小沙眼”频酿大险情,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水利专家介绍,三峡工程运行后,遇较大洪峰时水库进行拦蓄,虽然可减轻短时的防洪压力,但水库在拦峰后,拦蓄的水量紧接着要下泄,下泄的流量比自然状况下洪峰过后的流量大、持续时间长,这样洞庭湖区高水位维持时间较长,大汛之年洞庭湖区防洪“持久阵地战”特征明显。


稿源:(新华社)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G212462020.html

标题:沙眼|“小沙眼”频酿大险情,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 二 )


上一篇:运输安全|人生没有“暂停键” 法律没有“休止符”

下一篇:江苏|江苏扬州加大淮河入江水道行洪 三座水闸111孔闸门同开


人文

项目|曲靖经开区成立项目服务第六临时党支部

阅读(27)

园区党委负责人宣读了《关于成立曲靖经开区项目服务第六临时党支部的批复》。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项目服务第六临时党支部书记徐升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