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进入汛期以来,降雨天气频频,经开区并未出现城市内涝等问题。除了今年防汛力量壮大、防汛能力提升以外,遍布在全区的海绵城市项目也是重要基础保障。
如今经开区已经建成247个海绵城市项目,占地面积1200公顷,相当于全区总面积的1/5。河道大型海绵体、街区中型海绵体、厂区小型海绵体的三级海绵处处吸水“全海绵城市”成型,降雨时就地消纳、雨后雨洪利用,起到防洪作用,保障汛期安全。
河道设置蓄滞洪区
逆转地理“先天不足”
经开区地势低洼,处于整个北京市行洪末端,两条市级主行洪河道在区内交汇,极易形成洪峰而导致河水倒灌,从地理位置上看,防汛“先天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经开区从建设之初就高起点规划,试图将全区变成一块“大海绵”,建设“全海绵城市”成为提升全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抓手。
经开区路东区的地势低,集中着京东方8代线、康宁、京东总部等重大项目。为了满足雨水排水安全,要么整体抬高场地,要么调整用地布局设置蓄滞洪区。按照新城规划中防洪排涝的新标准,经过多个方案比选,合理规划多个雨水分区,最终在易涝的6.5平方公里的雨水分区,配置46公顷的蓄滞洪区,公共绿地和城市水域共享空间,建设了通明湖,成为亦庄一大开放公园。
近几年,通明湖进行了整体清淤,深挖达一米左右,同时将公园中低洼内涝的草地改造为大型雨水花园或植草沟,让雨水层层渗透净化后流入通明湖,有效改善内涝情况,起到了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提升景观等效果,通明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后便成为“网红打卡地”。从通明湖入口向内部走去,明显感受到地势渐行渐低,湖面和护坡上密集种植了黄菖蒲、水葱等十余种水生植物,水面上水鸟翻飞,一派美景。普通湖的常水位都会比较高,而通明湖被深挖,这样就有了两米左右的调蓄水位,平时看景、汛时调蓄。
据介绍,通明湖蓄滞洪量可达70万立方米,行洪河道水位上涨,路东区雨水排到其中起到蓄滞洪水的作用,提升全区防洪能力,收集的雨洪还将资源化利用。通明湖的建设,也令经开区提前两年达到了北京市海绵城市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
半径3公里配人工湖
排涝雨水资源化利用
走出通明湖公园南门,便来到科创十七街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道路两侧没有雨水井盖,绿地也比路面凹下去一块,两侧的路缘石每隔一段就留出一个排水口,雨水可以顺着排水口,直接流到隔断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道的隔离带中。
栽花种草的隔离带底下另有玄机,蓄水层、植被层、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层层铺就生物滞留带,用于滞蓄减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雨水径流,并将超过调蓄能力的雨水排至植草沟,净化后的雨水排至南侧凉水河。这样一条路年径流总量控制大于85%,道路排水综合设计可达三年一遇。
这是经开区在公园、绿地等建设中型海绵体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年经开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转变了思路,将区内进行雨水分区,在大约半径2-3公里内,配备一个人工湖,既有景观效应、在暴雨来临之际排涝雨水,又能进行资源化利用。
实际上,这样的海绵体人工湖在经开区并不鲜见,博大公园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园景观湖湖面比市政路面低3-5米,在特大暴雨时,路面排水能力不足,可排入湖中。公园建有一套雨水收集系统,进园雨水及时锁定,不给市政排水增负担,在内部看到绿地里铺设的草坪要比人行道低了大约8厘米,这种下凹式绿地可以临时蓄积雨水,消纳两倍于自身面积的较大降雨。
稿源:(北京商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3113V92020.html
标题:蓄滞洪区|“海绵”遍地铺 城市会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