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7月18日上午7时,长江南京站水位10.23米,超历史最高水位(1954年10.22米);50分钟后,涨至10.26米;9时,江苏省水利厅升级长江南京段洪水红色预警;10时,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宣布启动全市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7月19日,10.31米;7月20日,10.32米。长江南京段水位连续三天刷新历史极值。采访人员从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后称“南京市防办”)了解到,近期长江2号洪水和天文大潮将影响南京市,长江水位将达峰值,且高水位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受安徽宣城、滁河等地区上游来水及长江高水位顶托、本地降雨影响,水阳江、石臼湖、滁河经持续保持高水位。
南京全面进入战时状态!7月14日,南京宣布建立市领导一线调度挂钩防汛机制,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要求以战时状态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并于当晚夜查长江堤防重点部分,确保责任层层压实。目前,全市共设置了约2280处防汛值守点,累计出动人员26.17万人次、车辆9851台次,全市137支16372余人的抢险力量进入待命状态。
文章图片
江心洲居民李世武在江堤背水坡一侧巡查 采访人员朱殿平摄
铁脚板 新科技 守牢江堤防线
长江水位创历史新高,一度达到10.32米。这意味着,穿城而过的长江,水位要高出两岸城市的大部分路面,意味着南京江南江北都顶着“一大盆水”。18日下午,采访人员在河西滨江公园看到,沿江的树木与栈桥栈道浸入水中。
一江之隔的江堤上,李世武吃完中饭休息了一会,便赶忙朝着江堤走去。现在,参与防汛巡查成了这位江心洲岛民每天的“必修课”。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他都在江堤上巡逻,一天得走上近3万步。虽然比过去辛苦,他倒很乐呵:“都说保家卫国,我们巡堤不就是保家嘛!”
江心洲四面环水,也让汛情紧张下的这座小岛倍加牵动人心。李世武今年71岁,亲历过1998年那场洪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和村里的老人们撤离江心洲的情景。“稍微有点本事的,都到对岸去了,家里面全漫的水,哪有地方呆?”
如今,李世武却是气定神闲:“以前江心洲都是土堤,水一冲很容易垮塌。现在的江堤跟铁桶一样,安心的!”一旁江心洲街道洲泰社区书记黄镇补充道,过去江心洲大堤最宽处不足5米,堤身抗冲、抗渗透性能较差。如今,22.5公里长的江堤高度超过12米,宽度8米多,大江侧还进行了水下抛石护岸工程,全岛江堤已形成高标准闭环。
“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江堤加固了,我们的应急预案也更加完备。”黄镇告诉采访人员,每年汛期街道都会制定应急预案。今年汛期来临之前,江心洲就配足了防汛物资,包括浪桩1030根、麻袋42000条、救生衣1160件以及块石10000吨,同时还有两辆卡车、一台挖掘机在江堤随时待命。
7月7日开始,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等120人组成了防汛工作组,启动江堤24小时巡防机制,22.5公里的江堤上每公里搭建一个防汛棚。“除了迎水坡,背水坡是我们巡查的重点。”李世武说,巡堤看似简单,其实门道不少,脚要反复踩,看土层有没有松软;眼睛要仔细看,观察有没有水洼,有水洼的要再细看是清水还是浑水,要是浑水说明可能存在管涌等,就要立即上报。
除了依靠“铁脚板”,新科技的应用也让江堤巡查如虎添翼。浦口区后圩村水网密布,拥有14.3公里的滁河大堤,历来是星甸街道防汛防洪工作重点。星甸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巡堤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仅需20分钟就可巡查完毕。原来,后圩村采取“技防 人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无人机加地面巡查的方式,构筑起“空中”到“地面”的立体巡查网。
稿源:(精选热点资讯)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2112L52020.html
标题:压实|南京以战时状态压实责任打好防汛关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