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今年28岁的陈海波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安徽芜湖白茆镇大江村工作,至今已有5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期间,入夏防汛早已成为惯例。“今年的汛情出乎预料的凶猛,暴雨不停,江水猛涨,巡堤、筑圩、抢险就成了家常便饭。”陈海波说。
17日中午,大江村协力圩西坝发生漫堤,江水溢向农田,形势危急。陈海波调来几台挖机,不多时便在坝上筑起了一道约50厘米宽40厘米高的子埂。正当大家略松一口气时,险情突现,“快!发现一处管涌。”人群中传来一声呼叫。
“扑通”一声,陈海波跳进了水里,一边用身体堵着管涌处水流的冲击,一边喊道,“赶紧顺着我周围打桩,漏水的地方找到了,就在这里。”随着一根根木桩钉进水里,协力圩终于化险为夷。
回到岸上,陈海波成了“泥人”。此时大家才想起来,他不会游泳。
“忘了。”当采访人员问起来,他只回答了两个字。“我们身后有2400亩农田,200多间房,圩一定要保住。”陈海波说。
长在江边的陈海波,对洪水并不陌生。1954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陈海波的爷爷陈永胜投入防汛。扛沙袋、递石头,爷爷跟着村里人和人民子弟兵们一起,将洪水堵在了家园之外。因为劳动积极又热心,陈永胜后来当上了生产队长,每到夏季,防汛也成了陈家的大事。
耳濡目染,陈海波的父亲陈传好很小就学会了如何抗洪、如何抢险。1998年,大江村又一次受到洪水威胁,陈传好跟村民们每天都在巡堤、抢险。“那时我才6岁,就记得每天大人们都累得不想说话,但只要有事抓起衣服就冲出去。”陈海波说。
小时候,每到汛期,爸爸就不着家,成天围着堤坝,随着年龄渐长,他愈发明白了爷爷和爸爸每到汛期时的严肃和郑重,“身后就是我们的家园,把洪水挡在身前,才能保护家人、保护村民。”
曾在洪水中获救,如今报名守堤
“现在轮到我来接力了”
周日的清早,下了整夜的大雨,湖北武昌江滩月亮湾轮渡码头4号闸口附近,江水已经漫过了江滩公园广场,码头的门楼、绿化树和电线杆都浸泡在水中。
身穿厚实的军绿色雨衣,戴着“防汛值守”红袖章的汪晗,站在长江干堤上,看着脚下台阶边的江水,眉头紧蹙,“现在的水位是28.4米,超过警戒水位1.1米。天气预报说接下来还有持续降雨,我们的巡堤工作一点不能马虎。”
“90后”汪晗是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徐东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已经在社区工作了5年。而参与到防汛工作,这是第一次。
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上涨,各区防指紧急增派人手,加强巡堤查险,落实24小时值班驻守。接到街道的通知,汪晗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报名上堤。
汪晗负责的区域,是武昌江滩月亮湾段2.8公里的长江干堤,这里是武汉著名的防汛险段。轮到值守时,她每天6点不到就要赶到值守点位,和同事们沿着长长的堤坝开始巡逻。
巡堤时,汪晗必须紧盯岸边的水位变化和水流情况,看看有无气泡和漩涡,因为这可能是渗漏甚至管涌险情。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刻记录,并插上小红旗作为标记。回去之后立即上报,水务部门会派人过来查看、处理、排除险情。
汪晗对于洪水的记忆来自1998年,那一年她8岁。那天雨很大,她早上上学,走到学校得知停课了。和几个同学往回走的路上,水淹到了大腿位置。正当他们害怕时,几个身穿迷彩服的人出现,把他们抱到冲锋舟上,一个个送回了家。
“22年前,解放军叔叔救了我们,现在轮到我来接力了。”汪晗说。
和汪晗同组巡堤的徐东社区副主任赵永忠今年52岁,1998年曾参与抗洪,在武汉江堤上守了一个半月。“那时候江边还是简陋的土堤,现在不仅新修了坚固的混凝土堤坝,还新建了铝合金移动装配式防洪墙,在原有堤防基础上加高2米。”赵永忠说,他们很有信心打赢这场战斗。(采访人员 戴林峰 徐 靖 范昊天)
稿源:(海外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2112ER020.html
标题:家园|守护家园 我们同在(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