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异质性及其引申含义(上)( 六 )

在上述制度安排作用下,我国在初始条件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且独立的工业体系,并相较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实现了国民经济秩序的恢复,以“两弹一星”作为主要标志的国防工业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在市场机制严重缺位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伴生的是资源配置低效率和微观主体缺乏经济活力,其最终结果是将国民经济带入“普遍贫困”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明显的例证是:1956至1977年,我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从601元下降至576元,同期人均粮食产量则从306.8公斤下降至297.7公斤。在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之后,这种极度严峻的经济格局倒逼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由此派生的经济制度选择。

另一个切入点是经济体制比较的理论及国际经验。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企业、居民、地区、国家均面临着资源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冲突,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随即成为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制度选择的关键问题,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正是人们为了解决稀缺资源配置问题而提炼概括出的两种典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