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新藏线兵站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天路遥远,天边有家( 二 )


山脉紧紧相连,山风轻拂低吟,那一刻,郑深仿佛觉得眼前的山就是家乡的金栗山,山下谷地深处就是自己的家。
转眼又是喀喇昆仑的深秋。
黎明,河水的流淌声响彻房前屋后,整理好的食材摆在厨房案板上。年轻的战士,在晨光中挥舞大勺翻炒饭菜。
这是库地兵站官兵的日常。
对郑深来说,日子周而复始,却并不枯燥乏味,他总觉得,“吴德寿班长就在身边”。
冬季大雪封山,兵站成了一座孤岛。雪后初晴,郑深站在院子里看雪景。身后,投来站长肖伟关切的目光。
“多久没休假了,手好些了吗?”一边交谈一边拾起他的手腕,肖伟打心眼儿里疼这个憨实的兵。
郑深的手一到冬天就生冻疮。肖伟多次劝他冬天不要留站,他却只是摇头:“既然来到模范兵站,就要坚守岗位,就要扛得起兵站军人这份责任。”
和郑深一样不愿下山的,还有“00后”战士梁伟基。站里就梁伟基一个水电专业的战士,他说:“我走了,锅炉电路要是出了问题,挨冻的是过路的战友。”
兵站教导员晋良元说:每次回家探亲前,郑深都会悄悄到山下医院把冻伤的双手“保养”一番才回家。
“兵站的兵吃苦不怕,最看不得家人伤心了……”郑深的话,道出了库地兵站所有官兵的心声。
 天边|新藏线兵站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天路遥远,天边有家
文章图片
库地兵站院落中的白杨树。
红柳滩上不生长红柳,却生长着希望——
一种希望,为需要温暖的人送上阳光
海拔4500多米,不大的场院被重重雪山环绕。
深秋,红柳滩兵站已是冰封雪裹。营区外一条水泥路,却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远处,一个身影挥舞着手中的扫把。他就是红柳滩兵站的“老红柳”——四级军士长孙宏亮。
在兵站守了整整14年,孙老兵的肩膀还是那样瘦削,两腮红红地透着血丝。作为站里最老的老兵,他肩上的责任和担子都要重一些。
每次兵站大批量接待人员住宿,孙宏亮都特别紧张:怎样把伙食保障好,怎样让战友吃得舒心……事无巨细,他尽量考虑周到。
今年6月,某部挺进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数百名官兵留宿红柳滩。为让官兵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炊事班清晨6点就已开始上岗;忙碌了一天,待备好第二天的早餐食材,基本已是深夜。
连续一周加班加点,炊事员郑时奇发烧了。夜里,他被紧急送往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输液。后来驻训部队官兵得知此事,专门为兵站送来一面锦旗。
这些年,兵站各项设施逐步完善,但孙宏亮的心里仍有着遗憾。
去年初秋,孙宏亮和妻子迎来可爱的女儿。兵站当时担负重要保障任务,孩子出生,他没能回去陪伴。电话里,妻子刘丽芳委屈地哭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孙宏亮心里怎能不难受?
他和妻子从小在一个村子长大。自从他当了兵,二人便开始分居两地,即便是“小团圆”也是奢望。
远离家人朋友,几乎与繁华隔绝,这样的生活多少有些孤寂。但孙宏亮说:“想想每时每刻都有需要你的人,都有惦念着你的人,心里就有希望。”
希望,留给心里洒满阳光的人。“兵站是天路上的驿站,为奔波的战友洗去一路风尘,为更多需要温暖的人送上阳光,我们守在这里值得!”他说。
上等兵夏敏来自江苏,这个“00后”战士从小家庭条件优越。但到了兵站,他时常舍不得吃送上来的水果,“水灵灵的真漂亮,光是看着就饱了。”
在兵站,曾经是家中“小太阳”的夏敏,懂得了担当和给予。
“人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在朋友圈,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不久前,夏敏成为连队保管员。每一次验收供应商上送的物资,他都小心翼翼。用餐时,当一份份精美的水果拼盘端上餐桌,看着官兵吃得有滋有味,他感到的,是由衷的满足。
守护兵站,收获成长。在官兵心里,兵站给予他们的还有很多!
红柳滩,其实不长红柳。在这片开阔的高原平地上,松软的盐碱地铺满砾砂,几丛驼绒藜和苔草点缀其中。一年到头,兵站都是“出门看雪,抬头看山”,就算夏天也看不到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