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白洋淀邵庄子村的变迁
传说天上云石掉落,砸了个大坑,形成一片水,就是今天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民间有数个不同版本的白洋淀传说,这一版则独属于邵庄子村,“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副乡长张云峙说,芦苇便是这天赐礼物中的一种。
文章图片
白洋淀的芦苇荡,摄影/李颖
一根芦苇,可以用于织席、打箔、编篓、盖房,曾是白洋淀邵庄子村重要的生活材料和经济来源。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芦苇的作用也发生了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其所承载的邵庄子人的美丽乡愁。
要到邵庄子村,可以从雄县踏上直通村子的公路,也可以坐船穿过大片芦花荡子,踏着莹白的浪花而来。邵庄子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下属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位于白洋淀的核心地带,方便村民对淀内的7.6万亩芦苇就地取材。
芦苇具有极高的价值,在生态、经济、园林、畜牧及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自古以来“靠芦苇吃饭”的白洋淀,更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据张云峙介绍,邵庄子村自上世纪开始便用芦苇织席,出产的苇席透气性强,触感凉爽,还有隔雨防水的功效,曾远销日本,这也是邵庄子村曾经较为富裕的缘由。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苇制品的需求急剧减少,芦苇给邵庄子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不如从前。传统的制苇产业只能刚刚保本,甚至入不敷出,绝大部分村民不再收割芦苇,邵庄子村开始转向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重心,原来实用的芦苇,现在成为了一种特色景观。张云峙表示,雄安新区管委会花费不少心力在芦苇的管护、收割和利用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环节中,有不同企业负责管理和操作。
在邵庄子村,随处可见装点楼房的苇箔和芦苇画,加上水中的“蒹葭苍苍”,与白墙灰瓦、蓝天绿水交织成一幅明净的乡村画卷。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还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村民增加收入。在夏天旺季时,拉游客的船夫一天可以挣500元左右,一个农家院一天要接待180桌客人,张云峙说,“村里的治理环境这么好,又有稳定的高收入,村民们都很开心。每天到了傍晚,村口的小广场都有好多人在跳舞。”
文章图片
邵庄子村村口,楼房外部的黄色装饰是苇箔,摄影/陈佳颖
对于村民来说,实用的芦苇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观赏的芦苇。从“靠芦苇吃饭”到“欣赏芦苇”、“与芦苇共生”,背后体现的是邵庄子村村民心态的转变,实现“小康”的村民,如今可以放轻松,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环境、更美好的生活。
为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地政府也未停止探索和发展的脚步,据张云峙透露,邵庄子村正在与北京的科技公司接洽,希望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加工芦苇,提高附加值,使芦苇再次为邵庄子村带来经济效益。
【 芦苇|白洋淀邵庄子村的变迁】(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该专业师生于11月月初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国情调研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