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高烧到39℃,曾感染新冠的于洪志医生救治细节披露……

在不久前举行的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 , 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 其中 , 就有一位让津城百姓牵挂的医生 , 那就是于洪志——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红区第一突击队队长 , 也是天津市第13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 今年2月 , 得知于洪志医生在抗疫一线染病的消息后 , 很多天津市民为他加油打气 。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关心于医生怎么样了?
就算再来一次 , 还得往前冲
于洪志治愈出院后经过隔离、休整 , 6月1日回到海河医院 , 投入重症结核病的救治工作 , 同时兼顾着呼吸内科质量控制、新冠肺炎医疗培训、外诊等任务 。 作为专家组成员 , 于洪志承担着境外输入病例的鉴诊任务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那天下午 , 他做了一场呼吸内科质量控制的报告 , 同时和同事们分享了新冠肺炎诊疗的经验 。 晚上 , 他在新冠肺炎救治海河医院指挥部内值班 , 随时待命有可能的新冠肺炎患者的鉴诊工作 。
“你干呼吸科的医生 , 并且是在定点医院 , 之前你又干过了那么多回了 , 就算再来一次 , 你还得往前冲 。 你要是后悔你就别来 , 既然来了就别后悔 。 ”于洪志查阅了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资料 , 又走进了夜色中的病区 。
“插管敢死队”队长
于洪志有着18年呼吸科工作经验 , 参与过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等疫情防治工作 , 是天津市最早一批投入到抗疫备战的医生 , 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呼吸专家组的成员 , 给参战医生做培训 。 1月21日凌晨 , 天津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转入海河医院 , 于洪志作为第一突击队队长和队友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 立即投入战斗 。
虽然提前做足了功课 , 但这场大考的第一道题 , 的确是太难了 。
第一例患者患者入院时发烧、喘息 ,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 , 做过心脏支架 , 一个月前刚刚因脑梗进行过溶栓 , 当这些问题遇到新冠病毒 , 又应该怎么医治 , 从哪下手?
海河医院马上组织多学科会诊 , 针对不同的系统制定方案 , 随时监测随时调整 。 而当时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很少 , 第一版诊疗方案也不成熟 , 于洪志就要凭借自己多年从事呼吸系统传染病的经验做出判断 。 从接诊入院、评估病情 , 到多学科会诊 , 第一突击队的医生们从凌晨忙碌到清晨 。 当治疗开始按部就班展开的时候 , 于洪志又进入病房 , 主动肩负起病人流行病接触史调查的工作 , 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疾控中心专家所做的工作 。
“疾控中心第一时间接触不到病人 , 只有我们医生能接触得到 。 怕万一有一个点漏掉了 , 那可能就是一个雷 。 ”恰恰这位病人耳背 , 于洪志就俯身在病人耳畔大声问询 。
有一位病人在上高流量吸氧的时候仍然呼吸困难 , 于洪志判断他是堵了痰 , 需要气管镜吸痰 。 用负压吸引吸不动 , 他就用小钳子将口香糖一样黏的痰一块块钳碎 , 再夹出来 。 在做这一系列的操作时 , 他和病人打开的气管的距离近在咫尺 。
于洪志深知这样的距离意味着什么 , 气管插管和气管镜 , 都是病人体内的新冠病毒传播到空气中的高风险操作 。 在疫情之前 , 这些对于于洪志来说是常规操作 , 但是在防护服和多层外科手套的全副武装下 , 受红区内设备条件的限制 , 往常只需要五六分钟的操作 , 这时却需要二三十分钟甚至更长 。 包括做动脉穿刺 , 有可能摸不到动脉 , 就需要两个医生配合用超声去做 。 而于洪志认为 , 自己经验丰富一些 , 如果他一次就能成功了 , 这样病人的创伤也小 , 暴露的人也少 。 于是 , 他都是抢在第一个上 , 也成为“插管敢死队”的队长 。
于洪志重点负责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 一次次与死神战斗 , 已经记不清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 湿透了多少套防护服 , 最长的一次抢救是从早晨8点到午夜12点 , 从无创到气管插管到上ECMO , 于洪志和团队成员三进ICU 。 第二天一早他又进入ICU查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