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这就是社会学对于底层声音的关注 。我的很多同事和同行都在不断践行这样的职责,无论是对卡车司机的研究,还是对尘肺病患者的调查,亦或者是扎根乡土进行的乡建实践 。这些切入社会肌理的研究和理论关注,所带来的是让我们不断去思考,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如此不同 。这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什么才是我们这个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痛点又在哪里 。由此,社会学作为一种公共的智力工具和批判利刃,它自带的批判性,就要求社会学者能够穿透我们日常生活的图景,看到一个大时代在结构性迭变趋势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并有勇气运用自由和理性,去改造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良序善治的社会 。这也正是米尔斯那句名言,“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的真意所在 。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严飞:我们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成熟、理性、有序、可信赖的社会中,而对于转型期间的中国而言,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人际关系淡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等等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物质的丰盛,人们在享受消费浪潮的时候,却反而陷入到了另一种极端之中 。另一方面,内心的自律、公认的伦理、自我的约束、社会的道德之光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 。然而随着一个现代化、高度理性社会的扩张,这些基本的素养也正在慢慢消失 。
这个时候拥有怎样的道德意识,以及如何去培养、实现这种道德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关系到我们是否可以拥有和谐、信任、沟通、宽容的社会环境 。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一直强调,社会前行的目标首先是道德,其次才是政治、经济和技术 。个体的道德诚信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信任体系 。诚信的个体,是社会信任的大环境所孕育出来的 。在制度性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只有道德的进步,社会才可以走向规范有序的良治;也只有道德的进步,才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勇于担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只有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和展示其全部的才能,没有一个人被抛下、被驱离,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相互协作、有机整合,才可以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和持久进步 。
文章图片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澎湃新闻:这本书为想要了解社会学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 。如果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学习社会学,你能否给出一些建议?
严飞:对于社会学的学习,我的建议首先是进行一个广泛的阅读和写作,让自己深度沉浸在不同的故事维度和他者世界中 。比如我之前在接受澎湃新闻的一篇采访中,也曾经提到在我的一门《历史社会学》本科生课上,我会带着大家阅读很多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论文,但最后的期末作业,却是让大家选择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进行深度阅读,譬如莫言的《生死疲劳》、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古船》、王以培的《烟村》、格非的《望春风》、葛亮的《北鸢》等等,然后再结合我们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将小说的场景、故事和社会学理论进行结合 。我一直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倘若单独从文学的角度去读,我们会觉得是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但倘若把这么多相似题材的小说放在一起,读下来就不仅仅只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故事基础上映照出来的一个大的历史变迁,我们会看到时代的裂痕、记忆、暴力、创痛,如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命运,故事+理论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
第二个建议是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走入田野,触碰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 。无论是不是学习社会学,我相信很多在校的学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暑期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调查都是帮助大家深入基层、深入被访者的极好机会 。只有在田野中,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将我们读到的理论书籍,或者是其他学者做的调查记录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也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理解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的情感和故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稿源:(澎湃新闻)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10Yb5H2020.html
标题:澎湃新闻|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