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我刚上高中的‘00后’女儿买了好多Molly系列盲盒在家开箱,就是为了拿一个所谓的隐藏款在同学面前显摆,每年的押岁钱和零花钱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盲盒,大概一年花费5000多元,玩了两年多却一个系列也没有集齐 。”北京一位中学生家长表示,“现在,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她和她的同学们终于醒悟,知道集齐系列盲盒就是一个骗人的把戏 。”
亟待进入监管视野
规范盲盒经营秩序
盲盒玩法,本质是一种幸运游戏 。对于充满神秘感的盲盒,消费者购买时,并不知道下一个开启的是隐藏款,还是重复拥有的雷款,答案只有在购买并开盒后才能揭晓——盲盒经济的魔力,会带动这股“万物皆可盲盒”的热潮走多远?
尽管盲盒所带来的热度依然高居不下,但部分盲盒爱好者已经开始逐渐趋于冷静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关盲盒是否为“智商税”、如何戒掉买盲盒上瘾的习惯等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讨论 。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下不同行业的盲盒系列,更多地在用游戏的方式增加互动趣味、社群活跃度和黏性 。同时,也有部分商家通过增加隐藏款、限定款的形式,以新带库存开拓销路 。“盲盒能否‘出圈’最终还看内容本身和应用场景 。当盲盒营销越来越多,一旦消费者失去新奇感,最终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
事实上,盲盒玩法热的背后,对其合规性的质疑声音也在不断上升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向《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表达了对于盲盒经济的种种风险担忧 。
比如在政策监管方面,目前盲盒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有业内人士认为存在一定的投机与盲目炒作 。
“政策监管预计趋严,改变目前市场生态 。”曾因深陷盲盒而研究过盲盒经济的北京白领刘素分析说,“特定一款盲盒IP属于短期潮流消费,长期来看,核心用户存在对盲盒收集失去兴趣的可能,存在用户流失风险” 。
采访中,不少青少年的家长认为,盲盒这一玩法的上瘾更甚于彩票,“盲盒上瘾,说到底就是把赌徒心理向青少年灌输,彩票至少还有国家在管,盲盒既没有人管,又是一个高度不透明、信息极为不对称的玩法” 。
盲盒不同于普通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需要,很容易被刻意夸大的“中奖”概率吸引,不断投入金钱去购买盲盒,以博得心仪的玩偶 。
截至2020年10月10日零时,根据凤凰网《文化风向标》发布的投票显示,网友们认为盲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为:噱头过大,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30.17%);价格不合理,部分产品溢价严重(20.35%);让消费者“上瘾”,花费更多金钱(17.43%);下游市场投机、炒作严重(16.05%),部分产品涉及抄袭等争议(9.44%) 。
同时,盲盒随机化的购买体验,恰恰是让众多玩家情愿“入坑”的微妙之处 。运气好时抽到“隐藏款”,瞬间价格翻数倍,最高时甚至接近40倍,同系列中的热款也能以高于买价的价格卖出,因此近年来“炒盲盒”成为继炒股、炒鞋之后的热门话题 。这种“小盲盒”可能带来“大财富”的收益不确定性正是盲盒狂潮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
针对盲盒催生的相关二手交易,赵占领认为,如果商家参与二手市场买入或卖出玩偶,尤其是高价收购隐藏款,刺激盲盒玩家的投机心理从而购买盲盒,进而形成通过设有一定概率的方式低价销售再在二手市场高价回购的闭环,涉嫌构成赌博,应由公安机关进行查处 。
目前,相关产品投机性已成市场关注的热点 。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 。
“盲盒理论上有可能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认定为‘有奖销售’ 。”有业内人士称,“但它不同于现在众多流行的抽卡类手机游戏,监管层可以通过提取后台代码对中奖概率进行直接监管 。盲盒的概率设置过程中应该如何来监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
“目前还比较难认定盲盒是否违法,从法律角度进行规范可能比较困难 。”赵占领直言 。
稿源:(法治日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30bS092020.html
标题:盲盒经济大行其道:上瘾现象普遍 炒作行为值得警惕(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