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公路修到家门口
“进进出出靠双脚 , 农产品买卖靠肩扛” , 这曾是零阳镇亮垭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 自2019年 , 投资400多万元的亮垭至长潭河电站的盘山公路开通后 , 亮垭村的老百姓出行再也不用翻山越岭 。 聊起这些年的改变 , 村民柴立祥心中有太多的感慨 。
“这条公路没修的时候 , 我们每次下山要步行、绕道 , 去来要花四五个钟头 。 现在出去也就接近一个钟头 , 种了点小菜能及时地卖个好价钱 , 养的猪牛羊能够及时卖出去 , 我们农村人的日子比城里人不得差……”朱立祥笑容刻在脸上 。
路通了 , 亮垭村的村民实实在在的尝到了“四好农村路”的甜头 。 “道路的开通 , 带给老百姓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产出的农产品再也不愁烂在家里了 。 这条路没修好之前 , 老百姓的纯收入我们村里只达到三四千块 , 现在达到一万二 , 农产品集散 , 都没得剩的 。 想去县城买东西或走亲访友可以说走就走 , 现在太方便哒……”亮垭村党支部书记姚忠喜告诉笔者 。
“出门不沾 , 抬脚上客车” 。 在实现公路“组组通”的同时 ,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让慈利的客班车、预约响应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 如今的慈利城乡客班车、预约响应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 所有乡镇“一票直达” 。 “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 城乡客运承上启下 , 滚滚车轮奔小康 。
“以往去县里 , 要先骑车或者走路到镇上 , 再搭车 。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 , 40来分钟就能到县城 。 ”龙潭河镇竹峪村村民彭怡明说:“村里开南杂店的要去城里进货 , 家里养鸡的、种板栗的要去卖货 , 搭农村公交方便得很!”
产业走进村庄里
道塞山河旧 , 路通天地新 。 交通瓶颈的打破 , 不仅方便农民出行 , 更能带动农村致富 。
柑桔是苗市镇黄花溪村的支柱产业 。 几年前 , 家家户户都种柑桔 , 但道路泥泞成本大、销路不畅 , 满山坡的柑桔成不了致富果 。 这几年 , 村里修通了进园水泥路 , 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栽培、统一收购 , 村民没了后顾之忧 , 柑桔产业逐渐实现了规模化 , 走出了深山 , 走向了五湖四海 。
如今 , 黄花溪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14年的2600多元 , 提高到1万多元 , 村里70%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小轿车 , 幢幢新楼拔地而起 , 鳞次栉比 。
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村民胡新勇原本在外地发展 , 见村子里道路四通八达 , 毅然将在外地项目回迁 , 建起了农庄 。 他兴奋地对笔者说:“村里路好了 , 很多项目都在这里落户 , 从内心之中看到了希望 , 我就琢磨着把项目搬回来 , 还希望能够带动本村的经济……”
据胡新勇介绍 , 曾经的罗潭村仅有一条国道穿村而过 , 村民出行全靠走路 。 打从2015年村里修路后 , 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 , 吃起了旅游饭 , 各家各户的收入比从前翻了几倍 。 每逢节假日 , 游客络绎不绝 。 昔日沉寂的山村公路 , 成了罗潭的美丽“后花园” 。
见笔者采访 , 村民胡新平也来湊起了热闹:“以前村子里比较落后 , 没啥赚钱的机会 , 基本就是在外面打工 , 现在村里办起了旅游 , 家家户户可以就近就业 , 现在村子里好多年轻人见家里好了 , 都纷纷回家 , 在家门口上班 , 有的还办起了实业 , 当起了老板 , 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象市镇虎头村退伍军人谭淼 , 2016年退伍后 , 见村里路修通了 , 投入资金流转土地 , 搭建了600多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场 , 开始香菇种植 , 今年的总收入预计达到20万元左右 。 九十年代下海创办纯净水厂的通津铺镇村民李洪波 , 借着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 , 瞄准时机 , 创办了张家界奔象果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种起了800多亩金秋砂糖桔 。 “要不是交通部门把村里的路修好了 , 我也不会半路出家种果木……”望着满坡成熟的金秋砂糖桔 , 李洪波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稿源:(红网张家界站)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OT03H020.html
标题:|农村公路美 慈利山乡新(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