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家乡|“拼盘电影”为何受欢迎】在刚刚过去的电影国庆中秋档,《我和我的家乡》以18.7亿元夺得档期票房冠军,观众口碑的一路高歌,成为又一部现象级的主旋律电影作品 。10月11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召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邀请影片主创代表与文艺评论专家展开对话交流 。研讨以“小康大片”的新景观为主题,从创作主题、制片机制和美学等不同角度总结了《我和我的家乡》的得与失 。研讨会上迸发的精彩点评和深度观点,为主旋律及“拼盘电影”的创作之路指明了方向 。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采用故事群的叙事模式,讲述了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若干普通小人物的故事,以喜剧方式呈现“小康时代”的新景观 。同样以故事“拼盘”为叙事方式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去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观众好评如潮 。连续两年国庆档的大热,让这种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围绕同一主题叙事、风格相近或相同的拼盘电影,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
短视频火爆让观众青睐短故事
“以前认为分段式的电影不能成功,然而其在这个时代却有了机会 。为什么有了机会?因为短视频这几年的蓬勃发展,让观众比较能接受较短时段的表达 。观众消费习惯的变化,很可能让《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影片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上,该片总制片人、总发行人张苗分享了他的观点 。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达110分钟;在网络视听产业中,短视频的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1302.4亿元,同比增长178.8%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表示:“短视频不再只是娱乐,而已经与各领域叠加、渗透,不仅对整个视听行业,甚至对国民经济都将产生影响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短视频已经在改变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 。长期使用短视频的观众,对于多个短故事组成、戏剧密度大的“拼盘电影”自然更容易也更乐于接纳 。
“拼盘电影”规定了每一个单元影片的主题和篇幅,因此在戏剧冲突、高潮设置、单元衔接、叙事节奏等方面就有特别的艺术要求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从《我和我的家乡》的创作中总结出特征:“首先在设置情节上、在人物关系上不能太过复杂,比如人物线索太多、叙事线索太多 。还有叙事情境的进入要更为直接,不能有太长的铺垫,节奏把握上要相对较快,同时核心情节一定要有多处的扣子,结尾必定要有反转 。”
在“拼盘电影”的叙事结构下,围绕“我和我的家乡”的命题,《我和我的家乡》的每组导演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喜剧风格 。《北京好人》真实逗趣,《最后一课》温情感人,《天上掉下个UFO》夸张搞笑,《回乡之路》励志反转,《神笔马亮》幽默浪漫,五个单元主旨统一但风格迥异,正如张苗所说,“实现了‘40元一张电影票把整个国庆档都看完了’的效果” 。
主流话题接地气的表达被认可
过去,主旋律电影往往会选择宏大的议题、严肃的风格 。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组成的献礼“三部曲”,代表着市场主流受众对于献礼片最普遍的印象 。然而从《我和我的祖国》开始,创作视线逐渐从大人物下移到平凡小人物,把大故事分解成更接地气的若干小故事;《我和我的家乡》更进一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包裹起主流话题 。它的创新和成功之处在于,以“小人物+喜剧”的方程式解开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宏大议题 。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认为,《我和我的家乡》这一类型的创作,塑造出“喜中含正、由喜而正、欲正先喜、先喜后正”的人物形象或人物群像 。“这种形象的美学特点在于,让人物的正剧性品质,暂时掩隐在其日常喜剧性外表下,再通过剧情发展而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在喜剧方式中逐渐呈现正剧性品质 。”银幕中引人发笑的小人物将大时代具体而微的转变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普通观众乐于看、看得懂、有共鸣 。
稿源:(光明日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2aJ4R020.html
标题:家乡|“拼盘电影”为何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