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曾被视为“品质洼地”的网剧正大踏步迈向精品化道路 。图为《庆余年》《大理寺日志》《穿越火线》海报 。(均片方供图)制图:李洁
曾被视为“品质洼地”的网剧正大踏步迈向精品化道路 。这样的评价不仅来自于网络观众——体现在新播网剧《穿越火线》《雾山五行》《隐秘的角落》等越来越高的豆瓣评分上;也成为业界共识——今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一口气将七个重要奖项颁给《破冰行动》《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等优质网剧 。以上种种,改写了网剧过去制作粗糙、内容悬浮、演技浮夸的印象,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剑走偏锋的投机与盲目改编大IP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市场更青睐于具有内容创新与价值输出的精良之作 。
盘点近年口碑热度双赢的网剧会发现,这些作品在面临创作惯性与开发运营模式的“旋转门”之时,无一例外转向了近年来影视剧饱受诟病的相反方向——拍短剧而不是为拉长集数一味给剧情“注水”;孵化开发原创IP而不是天价囤积IP;剧场化多品牌运营而不是押注于少数头部爆款 。转过了这三道“旋转门”,中国网剧的精品化道路或将更宽阔 。
剧集长短之门
剧情注水留不住用户,短小精悍反而回味无穷
迈入2020年,观众最明显的感觉是,相比过去动辄六七十集的“鸿篇”,如今网剧明显短小精悍不少 。从聚焦小人物的《我是余欢水》到今年目前评分最高的《隐秘的角落》,再到眼下热播的《白色月光》,清一色集中在12集的体量 。这一变化,得益于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倡电视剧和网络剧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 。这一规定,针对的便是“剧情注水”顽疾 。
观众苦长剧已久,曾几何时40集不算长、60集竟成“标配” 。集数“注水”背后,是网剧为延长播出时间赚取流量维持热度,而向制作上游延伸,集数还是核算成本、进行买卖交换的基本单位,与演员片酬、平台竞价、广告招商等等悉数挂钩 。由于牵涉各方利益,“注水”积弊一直未得到改善 。
今年短剧的兴起,除了政策的规范,也有市场选择的倒逼 。有些阵容豪华、先声夺人的作品因“剧情注水”,口碑高开低走,观众开始选择“倍速观看” 。而三天播完的“黑马”《隐秘的角落》,凭借扎实的剧本和高浓度的剧情推进,带给观众极大的惊喜 。此后,《十日游戏》《白色月光》《摩天大楼》等一批不到20集的网剧出现,让观众直呼追剧过程轻松不少 。
当然,围绕短剧诞生的一套新机制,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和适应 。接连推出高分短剧《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的制片人何俊逸深有体会 。即便收获超高口碑和市场长尾效应,但由于前期投入不菲,实际收益恐怕不如同期大热网剧 。短剧在服化道、拍摄器材等一次性投入,不能像长剧那样靠集数摊薄;而实际播出时,往往受限于播出周期,很难与长剧在用户付费、广告收益等方面比肩收益 。但这不妨碍他笃信短剧的精品化时代很快就要到来——转过剧集长短的旋转门,一旦得到观众认可,与之相匹配的制作与运营机制将随之建立 。
IP囤积孵化之门
天价版权博不来正向流量,小火慢炖实现原创产品的彼此成就
早些年,IP是影视圈的香饽饽,引发热门网络小说版权哄抢的狂潮 。如今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看清,天价博不来正向流量,主创必须对IP本身精神内核及其转码所要求的艺术水准有着充分的理解与把握,才能让IP的长板更长,通过稳步产品开发,形成强大而持久的传播力 。
先前一批网文IP改编网剧的播出,资本强势支撑的“拿来主义”也慢慢显现弊端 。首先是题材的窄化,大量宫斗、仙侠、甜宠一度“霸屏”,现实题材作品难觅踪影;其次是制作的差强人意,纵使集结一众名导、当红明星,只要缺少对剧本改编和制作的深入打磨,就会让品质大打折扣;再者,急于追求投入产出比,匆忙上马多部剧集反而伤害了IP品牌 。在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宜看来,并非IP改编这一模式出了问题,其症结在于“得IP者得天下”的资本逻辑并不适用于文艺创作 。平台若只顾购买既有版权、匆忙改编,便会使得诞生的IP产品彼此互相消耗,很快失去市场活力和内容生命力 。
稿源:(文汇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S1Y53L2020.html
标题:运营|转过三道“旋转门”,中国网剧迈向精品化进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