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航|新中国从这里“起航”——“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

新华社天津8月1日电(采访人员刘惟真)7月31日清晨,天津机场的229号机位前,MF8331次航班整装待发,将沿1950年“八一开航”时的一段航路,从天津飞向武汉。
70年前,这座历史悠久的机场曾见证新中国“首航”的起点,如今,它也见证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 开航|新中国从这里“起航”——“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八一开航”辟天地
日出天地正,煌煌辟晨曦。7月31日7时,MF8331次航班从停机坪缓缓滑行至跑道外,静待塔台“指挥官”发出起飞指令。
从飞机舷窗向外看去,正在维护修缮的机场对侧西跑道迎着明亮的晨光远远延伸。这条跑道的前身在70年前“八一开航”时就已存在,此后几经翻建维护,原址仍保留至今。
 开航|新中国从这里“起航”——“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
文章图片
7月31日清晨,MF8331次航班在天津机场整装待发。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惟真摄
时光流转,“首航”的情景却仿佛近在眼前。
1949年11月9日,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原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队“北飞”,两公司的12架飞机平安飞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不到一年后,1950年8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天津-北京-汉口-重庆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航线得以开辟,史称“八一开航”。
当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号飞机自广州起航,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抵津;民航139号飞机于上午8时30分自津起飞,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抵达重庆。新中国民航最早的国内航线自此正式开通。
“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天津在我国近代发展史中占据了特殊的经济地位,也为天津发展民航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民航的整个发展历程上看,天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阎维洁说。
虽然当时客机、航线数量有限,但“八一开航”这一突破性进展却十分振奋人心。“新中国成立后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新中国民航就实现国内航线‘开航’,引起国内外瞩目,也开启了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阎维洁说。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八一开航”后,虽然我国的民航体系初步建立,但乘上飞机在云端“漫游”,在当时仍是件稀罕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民航能飞的飞机仅有29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民航客机数量仍不多,票价也较高。”阎维洁说,“当时必须拿着现金以及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到售票点,才能购买到机票,因此民航客机主要是以满足公务出行需求为主,普通民众很少乘坐。”
 开航|新中国从这里“起航”——“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
文章图片
MF8331次航班机组成员与天津机场、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负责人等在飞机前合影留念。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惟真摄
阎维洁回忆说,1993年,自己曾跟随父亲一同乘飞机从上海回到山西太原。“当时不少老百姓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只有几百元,而我们购买的机票价格就接近500元。”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今时旅客乘坐飞机的情形已和往日大不相同。资料显示,70年前“首航”的民航139号飞机上只有14名旅客,而今年7月31日的MF8331次航班上载有100余名旅客,票价在三四百元左右。
经常乘坐这趟航班前往武汉出差的旅客许东回忆说,自己第一次乘坐飞机是在2003年。“记得当时机上的科技设备比较少,办理乘机手续也没有那么方便,”许东说,“现在从手机App、官方网站上都可以订票查价,机场还设立了自助值机设备、旅客快速通道等。”
“深圳等地的机场已经逐步开始实现‘无纸化’出行。”此次航班的乘务长、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空中乘务部综合业务处副经理赵迪说,“用手机就可以自主选择机票座位、刷身份证就可以快速登机,这些都使乘客出行变得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