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文题回归传统,怎样写好听听名师怎么说


『』湖南作文题回归传统,怎样写好听听名师怎么说
文章图片
本文标题:『』湖南作文题回归传统 , 怎样写好听听名师怎么说
三湘都市报7月7日讯(采访人员 黄京)根据材料 , 围绕围绕齐桓公、管仲、鲍叔写一篇发言稿——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公布后 , 引起不少网友刷屏 。 有人觉得“出乎意料” , 有人觉得“不好写” , 也有人觉得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 三湘都市报采访人员第一时间邀请了几位湖南名师对今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解析 , 请他们来谈谈要怎么写好这篇文章 。
反常规、反套路 , 回归写作本质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欧鹏举】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回归” 。
一、 材料选择上 , 回归经典 。 此次全国一卷罕见地回避了“疫情”“命运共同体”等热点 , 而选用了《史记》中齐桓公和管鲍二人的故事 , 引导学生关注名作 , 重视阅读 , 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当下价值 , 也与新课程下整本书阅读的理念遥相呼应 。
二、情境设置上 , 回归简略 。 相较于前几年 , 此次1卷作文指令在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上已经没有了特别具体的说明或强调 , 也就是说学生写作中有对话意识和文体意识即可 , 从而避免了行文时处处受限 。
三、写作角度上 , 回归多元 。 学生可类比2015年全国2卷“谁更具风采”一题 , 在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来写作均可 , 而具体到每一位人物 , 也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点 , 如齐桓公不计前嫌、心胸宽广……鲍叔谦虚礼让、不计私利……管仲尽忠职守、才能出众……学生扣住这些要点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
写作的难点和争议估计有以下几处:
一、比较意识的体现 。 文题问“你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 , 那么行文中是否需要体现思考、权衡和选择 , 需不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 或对写作主体外的二人进行简析 , 值得思考 。
二、就事论事和延伸说理的比重 。 此次材料本身就具备足够的挖掘深度 , 学生对所选择的人物进行评析时占比应到多少?学生由材料出发引出对宽容或胸怀的思考应该是可行的 , 但是否需要始终紧扣材料以避免套作之嫌 , 有待商榷 。
三、冷门写作角度的选择 。 学生若从材料中提炼出较为生僻的角度 , 如齐桓公能察纳雅言、鲍叔慧眼如炬、管仲胸怀坦荡等 , 能否算是切合题意 , 也有待考量 。
总之 , 今年高考1卷作文在反常规、反套路之余 , 回归了写作本质 , 即对学生阅读、积累、思维和表达的考察 , 也相信语文素养的好的学生能在考场上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
一次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傅应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 从材料特点看 , 可以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回归——回归传统文化 , 具体指向为“读史使人明智” 。 这则叙述性材料 , 主要参与元素为桓公、管仲和鲍叔 。 三人的作为及特点可表述为:桓公遇险“装死逃脱” , 足见其机智 , 为君“任人不避敌” , 足见其襟怀宏阔 , 这些品质与他终成“五霸之首”密切相关;管仲前有“阻击射杀” , 尽其人臣之责 , 无可厚非 , 后得桓公“重用” , 倾心尽力 , 成就齐国霸业 , 可谓得其所、尽其才;鲍叔不仅“知人荐能” , 且愿“甘居其下” , 其家国至上、谦逊淡泊的特点显而易见 。 众人一台戏 , 各有角色 , 各有戏份 , 也各有特点 。 材料内涵丰富 , 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足够多的立意角度与个性选择 。
贯彻“树德立人”的育人宗旨 , 是作文命题的前提与基础 。 回眸历史 , 观照历史 , 烛照现实 , 吸收养料 , 实为命题之初衷 , 也是近年各类作文命题之亮色 。 材料中主要人物身上 , 不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 也凸显生存智慧、治国才具 , 无一不能为今所用 , 为我所用 。 从写作要求看 , 一则颇有“情境感”:“班级座谈”“展开讨论” , 要求考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维;二则颇有“应用感”:“对哪个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 强调框架内区间内的实际应用 , 这一点与2019年类似 , 切实贯彻了高考语文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