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作者/王一汐 文印
俗话说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然而在中国广西、贵州交界处的茂兰-木论喀斯特森林中 , 参天大树硬生生地从石头缝里挤了出来 , 形成了绵延百里、广大茂盛的森林 , 堪称自然界中“没有条件 , 创造条件也要成长”的自然奇迹 。 参天大树究竟有哪些十八般武艺 , 喀斯特地貌又是怎么形成的?就让我们深入到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一探究竟 。
寻觅喀斯特地貌
20世纪初 , 欧洲地质学家斯泰勒在地中海沿岸考察时 , 偶然发现了一处独特的地貌景观:高原上裸露的石灰岩山体延绵不绝 , 规模不大的漏斗、洼地遍布 , 各种奇特的山体形态随处可见 。 根据其岩石裸露的特性 , 科学界将其命名为“喀斯特” , 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
文章图片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景
在地质学中 , “喀斯特”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 不过百来年的历史 。 但是中国人对该地貌的记述与研究 , 却是源远流长 。 早在明代 , 博物学家宋应星就在其论著《天工开物》中对石灰岩岩溶地貌做了较为确切的描述;大学问家王阳明也将其记录在《平蛮奏折》中 。 最为详尽的 , 当属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其不仅介绍了大量地貌类型(如漏斗、干谷、盲谷和天生桥等) , 还探察了溶洞以及溶洞内各种堆积物的形态和地下河特征 , 可谓是中国古代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研究宝库 。
文章图片
随着近代研究的深入 , 喀斯特地貌以更加科学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 。 原来 , 喀斯特地区曾经是一片大海 , 大量含钙的碳酸盐类物质在此不断沉积 , 形成厚度超过10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 。
文章图片
后来 , 地壳运动使地层抬升成为陆地 , 碳酸盐岩地层露出水面 , 直接经受外力侵蚀 。 由于碳酸盐类岩石为可溶性岩 , 降水夹杂着二氧化碳形成碳酸 , 在压力的作用下 , 不断对碳酸盐类岩进行溶蚀 ,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 , 就塑造出不同的喀斯特岩溶景观类型 , 如峰林、峰丛、溶洞等 。
文章图片
小“南国”里的微环境
以岩石裸露和奇峰怪石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 , 由于土层浅薄、大量的岩石裸露在外 , 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 但是中国广西、贵州交界处的茂兰-木论喀斯特森林 , 却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幸存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 。 今天 , 这片喀斯特原始森林 , 分属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木论保护区)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 , 共同构成一幅莽莽苍苍、珍奇秀丽的壮美画卷 。
木论保护区地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 占地面积约为108.2平方千米 , 森林覆盖率高达97.1% 。 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 , 以锥形山、塔形山及其间的洼地构成的峰丛洼地和峰丛漏斗为主 , 林林总总 , 分布于群山之间 , 还时不时可以一睹喀斯特谷地、盆地以及洞穴的风采 。 生态系统则为中亚热带石灰岩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文章图片
石头上如何能形成如此独特的森林呢?这就要从土壤的形成说起 。 土壤的主体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 , 而矿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淋溶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 对于腐殖质来说 , 则需要植物与微生物长年累月的积累 。 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 , 强烈的降水也导致了强烈的淋溶作用 , 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很容易流入岩石孔隙进入地下水流失 , 因此土壤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 据科学家研究 , 南方喀斯特地区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 , 需要约4万年 , 比非喀斯特地区慢得多 。 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土壤以后 , 一些耐旱、耐贫瘠的植物(例如兰科植物)便能在上面生长 , 并与微生物一起改造环境 , 逐步形成稀疏草丛→稀灌草丛→灌丛→乔灌丛→成熟森林的正向演替序列 。
稿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2E436022020.html
标题:森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