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规范治疗有助于患者治疗达标 , 最大化药物效益的同时 , 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
羟氯喹为风湿疾病领域的常用药 , 当前在中国获批的适应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A)、青少年慢性关节炎、盘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以及由阳光引发或加剧的皮肤疾病 。 由于我国风湿性疾病患者众多 , 风湿科医生的诊治水平和用药习惯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 2014年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及CSTAR专家共识组发布了《羟氯喹治疗风湿性疾病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1] , 为规范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
共识主要包括八条内容 , 主要针对羟氯喹在SLE与RA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
表1 SLE羟氯喹在SL和RA中的应用共识要点
文章图片
01
SLE患者的基础用药:
长期应用改善生存 , 为妊娠患者保驾护航
共识明确了羟氯喹在SLE治疗中基础用药的地位 ,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长期使用 。 丰富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 SLE长期服用羟氯喹可降低疾病活动度、降低发生器官损伤和血栓的风险 , 改善血脂情况 , 提高生存率 。
由于SLE为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 多见于女性 , 育龄期女性SLE患者的妊娠期疾病管理为SLE治疗中医生尤为关注的问题 。 共识指出 , 羟氯喹可用于治疗妊娠期 SLE患者 。 研究表明 , 羟氯喹可降低妊娠期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 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 对妊娠期女性及胎儿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也指出 , 如无禁忌 , 建议在整个妊娠期间持续使用羟氯喹 。 对妊娠期疾病活动的患者 , 可考虑激素、羟氯喹与在妊娠期间可用的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来控制病情[2] 。
02
RA患者的一线用药:
轻症患者单药治疗 , 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共识指出 , 羟氯喹可作为传统合成 DMARDs用于治疗RA 。 临床研究证实 , 羟氯喹可显著改善RA患者的肿胀关节数、疼痛关节数、整体评价及ESR , 尽管其总体抗风湿作用强度为中等 , 但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优势 。 因此 , 共识推荐病程较短、症状轻且无不良预后的RA患者使用羟氯喹单药治疗 。
对症状较重的活动性RA患者 , 传统 合成DMARDs联合治疗为临床上更常用的方案 。 共识指出 , 传统 合成DMARDs联合治疗 RA疗效肯定 , 常用的羟氯喹联合治疗方案有:甲氨蝶呤+羟氯喹、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 羟氯喹+甲氨蝶呤联合治疗活动性RA患者的疗效肯定 , 安全耐受 , 停用甲氨蝶呤后 , 羟氯喹可维持两药联合获得的治疗反应 。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 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 且通过减低甲氨蝶呤的峰值浓度减轻药物的急性肝损害 。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同样指出 , 一般情况下 , 建议羟氯喹与其他抗风湿药联合使用 。 横断面研究显示 , 在RA治疗中 , 我国使用羟氯喹的患者中联合用药的比例高达95%[3] 。
03
规范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
助力治疗达标
共识明确指出 , 用于SLE或RA治疗时 , 羟氯喹的初始剂量建议为 400mg/d 。 持续3-6个月或以上此后的维持治疗 , 可适当减少剂量 。 整体而言 , 羟氯喹安全性良好 。 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 在所有常用的DMARDs中 , 羟氯喹相关的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最低 , 仅有1.8% 。 药物的禁忌症主要为对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过敏、眼底黄斑病变 。
对于存在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羟氯喹的累积剂量达1000g , 服用羟氯喹超过7年 , 肥胖 , 严重肝肾疾病或高龄 , 既往存在视网膜、黄斑病变或白内障)的患者 , 羟氯喹治疗期间应每年接受1次眼科检查 。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则建议低风险的患者服药第5年起每年进行1次眼科检查[2] 。
稿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19201U2020.html
标题:患者|风湿病常用药羟氯喹应如何使用?专家教您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