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因此,现阶段高校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应从“战时状态”下主要靠行政指令,慢慢转变到多方沟通协作、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上来 。
哪些情况出校算“必要”,哪些算“不必要”,高校不应通过制定“一刀切”的标准来对学生做出要求,而要通过和学生积极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行“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引导每一个学生自己做出符合现阶段防疫要求的判断 。
采访人员: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非必要不出校”?具体怎么操作?
李奕: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作为学生,在疫情风险仍未完全解除的当下,应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学习、研究上,有一些外出娱乐、旅游、健身活动的安排,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压缩和调整 。
举例来说,现阶段大家普遍认为“必要”的事,主要有教育教学、科研、就业、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有生活当中必须做的一些事,比如生病去医院等 。具体到每个学生,“必要”与“非必要”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安排,作出理性判断 。
在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例如清华大学目前实行的就是备案制,学生离校,只需在在线系统中提前报告出校事由、出行轨迹、进出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提前报备后,无须审批即可进出校园 。这样做看似缺少对学生的约束,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激发每个人做好防疫的自觉,最终反而能将防疫举措落到实处 。
采访人员:近期,部分高校在校园防疫中的一些做法,引发了部分学生的议论 。应该如何解决?
李奕:截至9月6日,北京返校大学生已有41.8万多人 。从目前学校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校运行秩序还是井然的,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很自觉地戴上了口罩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长期坚持和新冠病毒的斗争是需要多方共建共享共治的 。这个多方,除了高校管理层,还包括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其他外来入校人员 。大家齐心协力,来确保高校各项防疫举措落到实处 。
当前,高校在实际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对高校管理的一些抱怨,大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几方的关系造成的 。要实现多方共建共享共治,就必须理顺这几方的关系 。
采访人员:一些学生抱怨,回到学校后自己的行程在辅导员、导师那里成了“公开的秘密”,感觉没有了个人隐私 。还有的同学因为进门扫码、测温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 。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
李奕:高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职员工、学校的关系 。
一方面是处理好学生和辅导员、导师的关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辅导员、导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规律 。对于这一点,学生要充分理解,这并不是要侵犯个人隐私,而是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此外,学校实行单元管理,也会对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做出一些限制,比如不能大规模串班,尽量避免和其他院系同学有太多接触等 。辅导员和导师要将这些防疫要求准确地解释和传达给学生,学生也要尽可能配合落实 。
在学校里,同学们进校门、食堂、宿舍、实验室等不同场所,可能都要不停地扫码测温 。要引导同学们主动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出现问题要心平气和地沟通,避免争吵 。如果遇到问题需要联系老师、学校,也要畅通相关沟通渠道,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传达 。
采访人员:一些学生反映,为什么学校对学生提“非必要不出校”,但对老师职工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如何看待?
李奕:这需要高校处理好对学生管理和对教职员工管理之间的关系 。
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和老师、职工的防疫管理应该实行统一的标准,而不是说老师、职工可以完全自由出入,学生就要严格管理、“一刀切”不让出去 。对老师、职工也应该提倡“两点一线”,非必要的聚会和活动不参加,尽量跟对学生的管理要求靠近 。但是大部分老师职工住在校外,决定了在管理上没法和学生完全一致 。这里就需要通过多方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 。
稿源:(光明日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191Y042020.html
标题:光明日报|北京市教委:疫情防控常态化 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