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上月下旬 , 由于四川汛情 , 位于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70年来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 , 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的乐山大佛主体 , 有网友指出乐山大佛沿用千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 。
【中国青年网|遭洪水“洗脚”仍无恙?乐山大佛“体内”暗藏什么玄机?】那么传说中的排水系统是如何对乐山大佛起到保护作用的?今年夏天多处文物因洪水而损毁 , 而乐山大佛千年不倒的背后又有什么绝招呢?9月10日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相关专家破解“谜题” 。
大佛“体内”究竟有何匠心独妙
乐山大佛 , 又名凌云大佛 ,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 , 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 乐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带 , 降雨日数多 , 降水强度大 , 乐山大佛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为1368mm 。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 , 截至7月16日全国已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损 。 其中 , 不乏历史悠久、价值独特的全国、省级重点文物 。
“这次强降雨对乐山大佛本体造成的损害还是比较低的 。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解释说 , 由于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做得很完整 , 这次大佛脚趾被淹 , 仅仅是佛脚下面的坐台掉了水泥砂浆的附加层 , 严格来说不是文物本体遭到损坏 。
那么古人巧妙设计的排水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防止雨水对大佛的侵蚀 , 古代工匠在开凿乐山大佛时 , 就精心地设计了排水系统 。 ”孙博说 , 排水系统分佛身地下水的导引和佛身表水的排引两部分 , 解决了不同来源水的问题 。
当你站在凌云寺上 , 朝大佛头部望去 , 你会看见佛像的发髻全部都呈现螺旋状 , 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螺髻” , 是由一个一个的石块逐个嵌就而成的 , 一共1051个 , 整整齐齐地排列了18层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 , 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两耳背后靠山崖处 , 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 , 但互未凿通 , 这些水沟和洞穴在大佛“体内”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 , 防止了其被侵蚀性风化 。
“大佛脖子、衣领处还有捶灰做的褶皱 , 一是起到装饰作用 , 另外能起到排水作用 。 在褶皱上 , 古代工匠设置了一些小型的排水沟槽 , 能将水顺利排出去 。 ”他说 。
此外 , 作为排水渠的一部分 , 胸部的排水沟居然是大佛的袈裟 , 古代工匠将雕刻与排水结合起来 , 使大佛上身的表水和渗出的地下水导入右腹部排水沟 , 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 并通过大佛右脚外侧直接导入岷江 。
乐山大佛主体 孙博 摄
真正的防水设计还“另有一物”
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 通高71米 , 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 孙博说 , 乐山大佛建成以后 , 修建了附属建筑——“大像阁” , 这是最早为大佛“遮风挡雨”的建筑 。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 , 对这座大佛的遮盖物并没有印象 。 “这座阁楼是木质结构 , 大像阁毁坏年代不明 , 元代或者明末 。 ”孙博说 。
有据可查的是 , 历史上乐山大佛遮盖物两建两毁 。 在北宋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卧看古佛凌云阁” 。 孙博说 , 除了现如今还保留着的排水系统 , 大像阁也曾是大佛主体的遮盖物 , 它能避免大佛被雨水侵蚀损坏 。
乐山大佛开凿于野外 , 千百年来日晒雨淋 , 为何还能延续到现在?
为保护佛像 , 古人知道需要解决气候带来的降雨问题 , 因此建造了大像阁来防水 。 “由于乐山大佛所在地空气湿度大 , 大佛表面容易产生水气凝结 , 造成植物苔藓侵入 。 ”孙博说 , 大像阁的存在不只是解决降雨的问题 , 它还避免了岷江水的冲刷和周围空气湿润度的影响 , 这就能解释为何大佛现如今被风蚀的速度快 , 主要是因为没有遮挡物 。
稿源:(中国青年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191S302020.html
标题:中国青年网|遭洪水“洗脚”仍无恙?乐山大佛“体内”暗藏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