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图片
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巨大燃料电池全产业链集群正在形成 。
9月8日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 根据《规划》 , 北京到2025年将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 , 建成加氢站74座 , 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 , 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 。
在今年4月工信部将燃料电池补贴范围缩小为“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后 , 北京市率先作出回应 , 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协同布局 , 为各地燃料电池产业建设起到了模范作用 , 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燃料电池专家衣宝廉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 “北京的《规划》对燃料电池产业推动巨大 , 一万辆车的规划 , 会推动关键材料与部件批量生产线的建立 , 大幅降低燃料电池车用发动机成本;同时 , 局部地区密集的加氢站群可开启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示范应用 , 将推动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和发动机集成度 , 为乘用车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 ”
光大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 , 《规划》提出的阶段发展目标有利于行业加速实现规模化降本 。 据测算 , 在产业发展初期 , 规模效应对于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效果最为显著 , 当年产量由 1千套增加到 1万套时 ,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可降低 57% , 电堆成本可降低 65% 。
值得一提的是 , 此次《规划》的发布 , 还拉开了一场燃料电池资本市场的狂欢 。 《规划》发布次日(9月9日) , 板块内厚普股份(300741)、东岳硅材(300821)等燃料电池概念股纷纷涨停 , 涨幅近20%;亿华通(688339.SH)、福田汽车(600166)等燃料电池相关股亦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
北京燃料电池“两步走” , 底气在哪里?
本文图片
本次北京发布的燃料电池产业《规划》提出了两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即在2023年前 , 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 , 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 , 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 。
2025年前 , 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 , 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建设2家国际一流的氢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创新平台 , 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新建加氢站37座(共计74座) , 形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重型货运和中型物流相结合的推广结构 , 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
无论是从市场、市值、加氢站还是产业龙头企业看 , 北京发布的《规划》都领先于其他打造燃料电池生态的政府规划 。 一位业内人士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 “北京优秀的燃料电池相关企业本就不少 , 本就是国内最大的燃料电池产业中心之一 , 依托冬奥会优势 , 壮大京津冀区域的燃料电池产业 , 达到《规划》的规模不算夸张 。 ”
2020年北京冬季奥会是车企诸多技术示范性展示的一次重要机会 , 按照规划 , 2022年冬奥会将采用2000辆燃料电池会务车 。 此前刚刚上市的亿华通就在招股说明书里明确表示 , 将为冬奥会提供场馆红线内的交通解决方案 , 以及红线外的公交、旅游、物流等赛事服务保障用车 。
一位接近亿华通的人士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透露 , “亿华通已经和福田面向冬奥需求做了车辆开发 , 现在也都基本完成了冬奥用车测试 。 但真正冬奥会的具体需求还要看冬奥组委的安排 。 ”
事实上 , 本次《规划》中也明确提到要做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保障 , 借助冬奥会发展契机 。 毫无疑问 , 北京冬奥会将是北京燃料电池产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推手 , 也是其激进目标的底气所在 。 不过在实际发展中 , 行动计划还有待于与中央政策相结合 , 将计划落到实处 。
稿源:(出行一客)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091D342020.html
标题:氢燃料电池|北京发布燃料电池规划,燃料电池能进入乘用车市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