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手术成功后,主刀医生和他都落泪了83岁老人第三次开胸补心( 二 )


这次紧急开胸手术 , 董爱强团队为老人实施了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后期康复治疗时 , 考虑到老人心率持续较低 , 心内科团队还为老人安装了起搏器 。内外科同时发力 , 终于将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 老人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
但此后的两年间 , 这颗“心”的其他重要零部件 , 也开始出现老化退行的情况 。 术后随访数次心超复查中 , 医生发现 , 老人的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现象逐渐加重 。 今年3月 , 老人开始出现下肢肿胀、胸闷气急、尿量减少、腹胀难忍等症状 , 并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救治 。 尽管心内科予以强心利尿等治疗 , 但这些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 。 医生和家属都明白 ,能救治老人的 , 只有第三次开胸手术这个办法 , 但很有可能 , 老人会过不了这一关 。
但这一次 , 老人又勇敢地点了点头 , 说:“没事 , 请给我动手术!”5月27日 , 我们在病房看到老人时 , 老人发自肺腑地说 , “我想得很清楚 , 不手术的话 , 或许能多活几个月 , 但也活得很痛苦 , 还会拖累家人;手术成功 , 我就是赚到的;不成功 , 这辈子也活得很值了!”
就这样 , 今年4月8日 , 老人接受了第三次心脏手术 。 董爱强带领孔敏坚、段群军、钱建芳、封占增、宋江伟等团队成员 , 克服心包严重黏连等重重困难与挑战 , 为他切除病变的二、三尖瓣叶 , 成功地置换了生物瓣 。 术后 , 心外重症团队又及时跟进 , 克服氧和差、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拔管困难 , 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各种严重并发症;护理团队及时开展早期康复……
老人手术成功后,主刀医生和他都落泪了83岁老人第三次开胸补心
文章图片
老人在护理团队的帮助下开展早期康复
终于 , 老人这颗坚强的心 , 再次正常地跳动了起来 。
术后的讨论
“精进医技 , 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
吴西林老人出院后 ,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利用召开党支部会议的契机 , 发起了一场大讨论—— 对于高龄老人的救治 , 我们是否应该更积极 。
董爱强说 , 中国已不必避免地迎来了老龄化社会 , 人均期望寿命也越来越高 , 以杭州为例 , 2019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2.95岁 , 其中男性80.87岁 , 女性85.16岁 。 “我的一位老师从日本考察回来后 , 就经常对我们说 , 要及时改变观念 , 向日本学习 , 围绕高龄人群 , 多开展积极治疗 。 ”他说 。
为让讨论更深入 , 科室还查阅整理了10年来的整料数据 。 我们可以看到 , 不经意间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以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提升 , 心脏手术患者的疾病谱和年龄构成 , 已经发生了很翻天覆地的变化 。
副主任医师孔敏坚介绍说 , 10年前 , 科室接受心脏手术的病人 , 80%至90%是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病 , 这两个病的病人一般都很年轻 , 20岁至40岁为主 , 很少有60岁以上的病人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及全民医保的政策 , 先天性心脏病很多在产前检查就被发现 , 在学龄前就都做了手术 , 成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少;就风湿性心脏病来而言 , 由于居住条件及医疗条件的改善 , 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 风湿性心脏病人越来越少 。
近年来 , 老年人口不断增长 , 加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 , 我国接受心脏手术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 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等大血管疾病明显增加 , 心脏瓣膜病从原来的风湿性为主 , 转变为以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为主 , 病人年龄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 。
“30岁至40岁年轻患者大幅度下降 , 而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大幅度增加 , 目前约三分之一心脏手术病人是70岁以上 , 约8%的病人是80岁以上的 , 更有些人是来做第二次、第三次心脏手术的 。 ”孔敏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