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科学家好评度创历史新高,更需居安思危!
一场疫情可以让“硬核医生”张文宏跻身顶流,也能让他差点因“多吃鸡蛋”的言论无法全身而退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赞美与批评在科学家身上来回切换,公众究竟是如何评价科学家的社会形象的,这引起了科学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 。
此次疫情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湖北省新冠肺炎疫区居民系列调查,其中一个主题就是疫情中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调查在2月初和3月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了12000多名湖北居民 。
6月3日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延东首次分享了这一调查结果 。
总体而言,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好评度达到了2000年后的历史最高点 。但赵延东认为,必须警惕过度拔高科学家形象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
科学家得到高度信赖
在战“疫”过程中,科学家在科研、临床、防控一线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公众对科学抗“疫”也有着强烈的信心 。
2月初,有71.9%的受访者认为科学家可以研制出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药物,只有3.7%的人认为无法研制出有效治疗药物 。而且,多数公众对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信心满满 。3月底,有79%的人认为中国“会最先研制出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
反映到对疫情信息源的选择上,两次调查中均有超过九成的人(93.7%、90.6%)认为专家或科学家提供的疫情信息可信,在各类人员或机构中排名居于前列 。不仅如此,公众对于医生和科学家的信任程度仅次于亲人,高于政府、警察、新闻媒体等 。
值得反思的是,作为科学家提供疫情信息、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新闻媒体得到的信任度还不如邻居,这就可能造成科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
赵延东认为,科学家形象和媒体形象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重要的是知道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从而把原本对科学家群体的信任转化为科学传播的效果 。这对将来的新闻媒体工作是有启发的 。
与公众沟通交流评价最低
公众对科学家在此次疫情应对中的总体表现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超过了八成,2月初达到89.8%,3月底为83.4%,明显高于地方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略低于医卫工作者和中央政府 。
除了总体评价,调查还把科学家的表现分解为了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科研水平、诚实可信度、与公众沟通交流 。2月初,三方面评价给出好评的比例均超过了80% 。二次调查中,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80%左右的高水平 。
其中,公众对于科学家科研水平的评价是最高的,诚实可信度次之,与公众沟通交流则相对较低 。
对此,赵延东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公众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对科学信息以及与科学家互动的需求,可能超过了科学共同体原有的认知 。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普通公众已经意识到,面对科学技术,我们是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 。因此,一方面公众理解科学的能力在增加,另一方面他们评价、干预科学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加 。”
赵延东提到,这次调查询问了受访者对不同议题的关注程度 。让人意外的是,尤其在疫情前期,公众对病毒科研进展的关注仅次于防治方法 。“这是在提醒科学家,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已不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而是全社会的科学 。”
面对这种需求,他认为,科学家必须开展高质量的、有科学基础和依据的传播 。“如果科学不去占领互联网,伪科学就会去占领,科学家根本就没有退路 。”
之所以现在公众对与科学家的沟通交流不满意,赵延东分析,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家长期缺乏积极展现自己的形象或者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能力和动力,这并不是在这次疫情中才暴露的问题;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中的舆论环境,让科学家对于公开发声心存疑虑,以致他们采取了消极应对的策略 。
- 隐秘而伟大|《隐秘而伟大》大获好评,没有精英人设的谍战剧同样出彩!
- 中美|乙肝HBVRNA谱,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可监测残余转录活性
- 故事|流感疫苗与鸡蛋不得不说的故事:有没有效全靠科学家“猜”
- 澎湃新闻|诺华与WLA进博签约 3个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已确认引入上海
- 都市快报|杭州女生研究如何让大闸蟹膏更厚 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颁奖
- 澎湃新闻|诺华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合作:培养新一代新药研发科学家
- 环球网|《一秒钟》发剧情版预告片 张译“一秒落泪”获好评
- 鲜闻快讯|播出八集好评如潮!《风筝》后最好的谍战剧真的出现了
- |《一秒钟》发剧情版预告片 张译"一秒落泪"获好评
- 胶片|《一秒钟》发剧情版预告 张译“一秒落泪”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