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公元1627年八月 , 明熹宗驾崩 , 由于没有子嗣的缘故 , 故而在遗诏上将皇位传给了时年18岁的信王朱由检 , 是为明思宗 。
但是在朱由检登基称帝以后 , 却并没有接受明熹宗弥留之际提议的“魏忠贤可计大事”的提议 , 而是针对宦官展开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 而且核心目标便是魏忠贤 。
从而使得魏忠贤被扳倒不说 , 连同他苦心经营数年的党羽也都在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被拔除殆尽 。
文章图片
可能在很多人心里都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吗?毕竟封建时期的皇权大于天 , 朱由检作为一个皇帝 , 想要扳倒一个宦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
但事实上 , 封建时期的皇权所面临的政治压力 , 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 , 都远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上帝视角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
魏忠贤虽是宦官 , 可属实也算不上简单 。
文章图片
天启年间的魏忠贤权倾朝野
最为明显的 , 就是魏忠贤那个在天启年间就已经传遍天下的“九千岁”称号 , 明摆着就是说他就是天子之下的第一人 。
大家可曾在封建时期的历史当中见过另外一个敢这么明目张胆自称天子之下第一人的权臣或者宦官吗?
文章图片
除此以外 , 早在天启四年 , 明朝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就曾伙同其他一些明朝官员联名上书 , 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
在这二十四大罪当中 , 几乎每一项罪名都可以让魏忠贤当时所拥有的一切化作过眼云烟 。
尤其是其中那一句“都城之内知(道)有忠贤 , 不知有皇上” , 若是放在其他的朝代 , 恐怕光是这一句就足以让当朝皇帝立马就坐不住了吧?
文章图片
但结果呢 , 明熹宗朱由校压根就不听 , 甚至还对魏忠贤更为纵容 , 就连魏忠贤私自将内操军扩充到一万人 , 且纵容其穿戴甲衣出入宫禁也不过问 。
拥有这般大权的宦官 , 除了秦朝时期的赵高、唐朝时期的仇士良以外 , 历史上可还有几个?
再看明思宗朱由检 , 虽然登基的时候已经18岁 , 已经完全有能力亲政 , 可前面也说了 , 封建时期的皇权并非我们通常所讲的那样大于一切 , 归根结底也只是表面现象 。
文章图片
毕竟在封建时期 , 自封建政权的政治体系开始诞生出皇权与相权、以及宦权的分化开始 , 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已经成了必然事件 。
回过头来 , 朱由检虽然有亲政的能力 , 但他刚刚登基 , 在朝中的亲信势力肯定是没有已经在朝中经营多年的魏忠贤那么根深蒂固的 。
那朱由检是怎么扳倒魏忠贤的呢?其中定然还有其他原因 , 而这个原因 , 便是要得益于朱由检前面那众多帝王多年经营的余荫 。
文章图片
朱由检轻松扳倒魏忠贤的实质
虽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 就已经定下了“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祖训 , 甚至后来还把相权给直接废掉了 。
可结果呢 , 看着皇权是真正的成了最大 , 可所有的繁杂公务也都必须由皇帝一个人来承担 , 压根就忙不过来 。
所以到了永乐年间以后 , 先是设立了内阁 , 变相的恢复了相权 , 但后来发现相权有重新制约皇权的迹象 , 就又于宣德年间把司礼监扶了起来 , 也就是宦权 。
从而借皇权对于政治体系框架调控的先天性优势实现相权与宦权的相互制约和制衡 。
如此一来 , 也就让明朝形成了一个表面皇权、相权、宦权三权并存 , 但实际真正一家独大的终究还是居于幕后暗中调控的皇权 。
文章图片
魏忠贤当时所面临的情况便是如此 , 表面上看是权倾朝野 , 可实则也有他的劲敌 , 便是朝中的文官集团 , 或者说是当时虽然倍受打压 , 但实则依旧势头正盛的东林党 。
而明思宗朱由检之所以能在刚刚登基不久 , 还没有在朝中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便轻松的扳倒魏忠贤 , 其凭借便正是朝中的东林党势力 。
或者说是为了扳倒魏忠贤 , 打击宦权 , 明思宗朱由检选择了让皇权暂时与相权联盟 。
这点相信大家从崇祯年间朱由检大量重用东林党官员的诸多案例中都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
【见史简谈■在天启年间权倾朝野,为何却被朱由检轻松扳倒,魏忠贤号称九千岁】【end】
来源:(见史简谈)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9161154B02020.html
标题:见史简谈■在天启年间权倾朝野,为何却被朱由检轻松扳倒,魏忠贤号称九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