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经过多次磨合之后 , 明世宗无奈之下 , 勉强妥协了 , 但是就在同年 , 明世宗要求礼部为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 群臣哗然 , 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 , 坚守节操大义而死 , 就在今日 。 ”众大臣聚集起来跪求皇帝改变旨意 , 朱厚熜震怒 , 动用了锦衣卫逮捕带头的人 , 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 , 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 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 , 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 , 因廷杖而死就有十六人 。 此后 , 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 , 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 , 朱厚熜的胜利也表示 , 杨延和失败了 。
大礼议在表面上是一场礼仪之争 , 但实际上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 是一场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 , 大礼议持续了三年 , 就在于新皇帝明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 , 这是明世宗从杨延和手中夺回权力的必要过程 。
我相信经历了数朝风雨的首辅杨延和选择朱厚熜不仅仅是因为法制如此 ,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厚熜当时只有十几岁 , 便于控制 , 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杨延和也不会想立少年皇帝而后取而代之 , 他应是饱受了朱厚照这个不省事的皇帝的折磨 , 希望立一个少年皇帝 , 在新皇帝掌权之前好好培养 , 但是这位新皇帝出人意料地硬气 , 一继位就搞了一场大议礼 , 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离心 , 导致后来杨廷和被削官为民 , 更中断了杨廷和推行的改革 。
文章图片
一代首辅的没落
嘉靖七年 , 《明伦大典》修成 , 朱厚熜重定大议礼时诸臣的罪过 , 即使杨廷和没有参与到事件的最后 , 他还是被定为罪魁祸首 , 朱厚熜降敕 , 称杨廷和“为罪之魁 , 以定策国老自居 , 门生天子视朕” , 将杨延和削职为民 。 一年后 , 杨廷和病故于新都 , 以平民礼下葬 。
杨延和的长子则更惨 , 身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明朝四川地区惟一的状元 , 因为在大议礼时表现得非常激进 , 被廷仗两次 , 差点丢了性命 , 之后被充军 , 父亲去世了也无法回家 , 终岁七十二岁 , 至死也没有回到家乡 。 可以说是杨延和一手帮助朱厚熜上位 , 但又因为大议礼而郁郁而终 , 波及家人 , 长子都无法来送终 , 可谓晚年凋零 。
回头去看 , 天下毕竟是皇帝的天下 , 皇帝的信任不代表着臣子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 , 如果两方讲理讲不通 , 皇帝还有最后的武器:暴力和调配 , 不服气 , 就打到你服气 , 打了你你还不服气 , 那就滚得远远的 , 去做苦力 , 不允许回家 。 如果在议礼事件中杨延和父子能意识到这一点 , 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后退一步 , 从新皇帝的角度考虑一下父子人伦 , 就不会落到那样的下场 , 大半辈子的兢兢业业就此毁尽 , 但是这本是他们的思想禁锢了他们自己 。
大议礼事件中其实也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与异军突起的陆王心学之间的交锋 , 在议礼派诸人中 , 拜王阳明的学生大有人在 , 在议礼这个具体问题上 , 杨廷和和礼部所援引的例子出于程颢的《濮议》 , 理学的“天理”被尊崇甚久 , 早就变得僵硬呆板 , 两种思想交锋 , 王学首次战胜朱学 , 标志着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
杨延和又何尝不是一颗棋子 , 历史中 , 臣子永远是帝王的工机具 , 从入阁开始 , 他和刘梦阳就被用来和刘瑾抗衡 , 到明世宗继位 , 他是旧势力和旧儒学的代言人 , 杨延和的败落 , 代表着新皇帝获得实际统治权 , 也代表着新兴思想的力量壮大 , 一代能臣的陨落 , 是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的作用的结果 , 人们为他扼腕叹息时 , 历史的车轮早已滚滚向前 。
文章图片
来源:(千云万水读书记)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422a013H020.html
标题:[千云万水读书记]一门三进士,他为何晚年被削职为民、郁郁而终?,位极人臣(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