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三国时代的阴谋家不少 , 著名的比如贾诩、司马懿等人 , 但是 , 这些人的阴谋毕竟被世人识破 , 这种阴谋恐怕并非最高明的阴谋 。
真正牛叉的阴谋 , 是既做成了事情 , 却又不被人抓住真凭实据 。
三国时代有这样的人吗?是有的!
此人阴谋不但帮助曹操建立霸业 , 而且就是他在悄无声息中活活玩死了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
这个人就是曹操谋士团中的“小人物”:董昭 。
文章图片
荀彧 , 汉末颍川派领军人物 , 战略内政才能出类拔萃 , 是曹操早期平定北方最强有力谋士 。
董昭 , 一个小有名气的谋士 , 职位名望远不及荀彧 , 这样一个小人物怎么可能弄死荀彧呢?
话说建安十六年 , 曹操在渭水大破马超韩遂凉州军团 , 威震天下 。
曹操回来后 , 就有人力主曹操晋爵魏公 , 加九锡 。
建安十七年 , 曹操“赞拜不名 , 入朝不趋 , 剑履上殿 , 如萧何故事 。 ”
赞拜不名是指上朝不需要通报名号 , 入朝不趋是指可以溜达着上朝 , 不用小碎步冲过去施礼 , 剑履上殿是指上朝可以穿鞋带剑 , 这个待遇只有汉初丞相萧何等人才有 , 故此称“萧何故事 。 ”
可以说 , 此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 , 无以复加 。 即便如此 , 曹操此时仍时名义上的汉臣 , 只要不再进一步 , 谁也不能说曹操想要篡汉 。
然而 , 曹操若称魏公 , 则事件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
汉朝规矩 , 外姓功臣最多封侯 , 比如诸葛亮功劳齐天 , 可也只是“武乡侯” , 所谓“非刘不王” , 就是说除了刘家自己人可以封王 , 外姓功劳再大也不能是王公级别 。
当时封王公意味着要有封国 , 有封国就意味着有“朝中之国” , 这就是割据 。
换句话说 , 曹操要称“魏公” , 等于在汉朝内部成立魏国 , 他做魏国之主 , 这种行为等同分裂!
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 , 关于曹操称魏公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
文章图片
争论的双方是曹操以及曹操的支持者 , 另一方是荀彧为首的拥护汉朝的百官 。
荀彧虽然辅佐曹操建立霸业 , 但是荀彧此人对于汉朝有一种特殊感情 , 他不愿意看到曹操迈出“篡位”的这关键一步 。
于是荀彧极力反对曹操称公 。
在这种局面下 , 曹操暂时搁置了魏公的提议 , 但随后 , 荀彧不明不白的死了 。
荀彧死后不久 , 曹操便如愿称魏公 , 建立魏国 , 迈出了他取代汉朝的重要一步 。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荀彧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和董昭又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图片
对于荀彧之死 , 《三国志》如此记载:会征孙权 , 表请彧劳军于谯 , 因辄留彧 , 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 , 参丞相军事 。 太祖军至濡须 , 彧疾留寿春 , 以忧薨 , 时年五十 。
《魏氏春秋》则记载:太祖馈彧食 , 发之乃空器也 , 於是饮药而卒 。
从这两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 荀彧的死并非正常死亡 , 《三国志》称其“以忧薨” , 说明他死前十分郁闷压抑 , 而《魏氏春秋》则干脆明说 , 是曹操逼死了荀彧 。
曹操为何要抛弃跟随自己多年 , 功勋卓著的荀彧呢?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 , 秉忠贞之诚 , 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 , 不宜如此 。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荀彧认为曹操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 , 现在却要称魏公实行篡逆的事情 , 实在不应该 。 而曹操则因此“心不能平 。 ”
这就是曹操要杀荀彧的直接原因:反对称魏公 。
那么曹操在最初因为荀彧的劝阻暂停了称魏公的事情 , 为什么后来又要杀死荀彧 , 执意要称魏公呢?
这就是董昭的问题了!
文章图片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十七年 ,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 , 九锡备物 , 以彰殊勋 。
可见 , 最先劝曹操称魏公的人就是董昭!而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 , 其实等于变向与董昭作对 。
我们为什么说董昭是幕后与荀彧对垒之人呢?
参看《献帝春秋》:昭与列侯诸将议 , 以丞相宜进爵国公 , 九锡备物 , 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 , 当姬氏之盛 , 因二圣之业 , 辅翼成王之幼 , 功勋若彼 , 犹受上爵 , 锡土开宇 。 .....今曹公遭海内倾覆 , 宗庙焚灭 , 躬擐甲胄 , 周旋征伐 , 栉风沐雨 , 且三十年 , 芟夷群凶 , 为百姓除害 , 使汉室复存 , 刘氏奉祀 。 ......今徒与列将功臣 , 并侯一县 , 此岂天下所望哉!
这段话明确的记载了 , 在曹操称魏公这件事上 , 董昭和荀彧有直接的争论 。 只是这一点没有被记载在正史《三国志》中罢了 。
《三国志@董昭传》说:“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 , 皆(董)昭所创 。 ”
来源:(鲸鲸说历史)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412931F32020.html
标题:#鲸鲸说历史#他的阴谋远超贾诩,此人坑死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