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1920年的秋天 , 齐白石与梅兰芳第一次见面 。 不过那时的齐白石还不算有名气 , 还是得靠着别人的引荐才见到了名旦梅兰芳 。 梅兰芳就在自己家里接待了齐白石 , 齐白石给梅兰芳画画 , 而梅兰芳为齐白石唱了一曲《贵妃醉酒》 。
文章图片
那年齐白石58岁 , 而梅兰芳才25岁 。 齐白石对梅兰芳的印象是 , 温文如玉 , 体贴周到 , 洵洵儒雅 。 家里面种了些花花草草 , 光是牵牛花就好似有一百多种 。 有很多连齐白石这个擅画花鸟之人 , 都不曾见过 。 梅兰芳也十分地敬重齐白石 , 两人似忘年交一般 , 梅兰芳又跟齐白石学画草虫 , 故齐白石在此画中亲切地称梅兰芳为“梅郎” 。
文章图片
齐白石刚结识梅兰芳不久时 , 曾为他作了一幅《蟋蟀图》 。 画纸只有巴掌大 , 齐白石却在上面共画了6小2大共8只蟋蟀 , 边上的4次题跋还记录了一个有趣而微妙的故事 。 画完之后 , 齐白石怕误会没敢送给梅兰芳 。 而是将画从画册中撕下 , 又重新画了一幅 。
为什么没有送出去呢?或许在《蟋蟀图》的四次题跋上 , 就能够看出齐白石那时的心境 。
文章图片
齐白石《蟋蟀图》
题跋一:“生年不画小笔 , 此册小幸 , 畹华能知 , 辛酉三月齐璜 。 ”
题跋二:“一日正作大幅画 , 忽闻扣门 , 乃吾家如山兄携梅郎此册索画 , 余见姚茫父画菊有旧法 , 却未敢下笔 , 此强为之也 , 白石又记 。 ”
文章图片
题跋三
题跋三:“余常看儿辈养虫 , 小者为蟋蟀 , 各有赋性 , 有善斗者而无人使 , 终不见其能;有未斗之 , 先张牙鼓翅 , 交口不敢再来者;有一味只能鸣者;有缘其雌一怒而斗者 , 有斗后触雌须即舍命而跳逃者 。 大者乃蟋蟀之类 , 非蟋蟀种族 , 即不善斗又不能鸣 , 眼大可憎 。 有一种生于庖厨之下者 , 终身饱食 , 不出庖厨之门 , 此大略也 。 若尽述非丈二之纸不能毕 。 白石又记 。 ”
边跋:“余所记虫之大略一时之兴录 , 昨日为友人画虫之 , 记录后似不宜 , 巩同济诸君以为余骂人 , 遂于册子上取下此一叶 , 另画一纸与畹华 , 可也 , 此一叶与家如山兄哂收(指笑纳)得之矣 , 不置诸同济册子之后 , 与同济无关也 。 白石又记 。 ”
文章图片
齐如山和梅兰芳(右)
其中题跋二记录的是 , 1921年 , 齐如山(戏曲理论家)带来梅兰芳的一本册页前来求画 。 这时齐白石刚在北京定居1年 , 也结识梅兰芳1年 。 在京城画坛 , 齐白石这个“乡巴佬”当时并不受重视 , 而梅兰芳却对他敬重有加 , 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 齐白石题道 , 他看到册页上京城画坛“大佬”姚芒父画的菊花“有旧法” , “此强为之也” 。 这看似谦虚的说法 , 其实透露出齐白石与当时画坛艺术理念的不同 。
文章图片
然后齐白石还意犹未尽地在题跋三中记录了他观察儿辈养虫 , 看似在说蟋蟀的不同“个性” , 其中有的蟋蟀善斗 , 但养虫的人却没给它机会 , 其才能终未显示;有的未斗前“先张牙鼓翅” , 一交口却“不敢再来”;“有一味只能鸣者”;有为争雌虫“一怒而斗者”;还有斗后触碰到雌虫触须“即舍命而跳逃者”;更有一种大个子“蟋蟀”其实不是蟋蟀 , “不善斗又不能鸣 , 眼大可憎 , 最后一种是生于庖厨之下者 , 终身饱食 , 不出庖厨之门……”
文章图片
后来齐白石“后悔”了 , 从边跋中可看出 , 他担心上述文字被同行认为“骂人” , 于是从册页上撕下此画 , 另画一纸给梅兰芳 。 而这张给了齐如山 。 他解释道 , 不将此画与同行的画放在同一册子里 , 此画和他们无关 。
这幅画后归画家唐云所藏 , 在2009年上海工美春拍大石斋遗珍专场以224万元成交 。
书画|生活|志趣互联网+书画新潮流
齐鲁鉴赏平台是为广大书画界人士、书画爱好者、学术界、企业界等多领域读者建立的一个全方位、多维度 , 实时抓取最新艺术文化新闻动态的群分享平台 。 齐鲁鉴赏集齐鲁晚报齐鲁鉴赏版面、齐鲁晚报APP齐鲁壹点书画官方频道、齐鲁壹点齐鲁鉴赏号、齐鲁鉴赏公众号、今日头条齐鲁鉴赏官方号、齐鲁美术馆服务号等多个多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精准的内容 , 与同道中人集聚一堂 , 共同探讨艺术见解 , 实现资源共享、学习与交流 。
来源:(齐鲁鉴赏)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32X51U42020.html
标题:「齐鲁鉴赏」结果没敢送!为什么呢?,齐白石为梅兰芳画了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