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高管的\内斗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天科技界最大的瓜莫过于 , 中芯国际颇具戏剧化的高层\"内斗\" 。
前台积电蒋尚义确认回归中芯国际出任副董事长 , 同时传中芯联席CEO梁孟松此前毫不知情此操作 , 并因此提出辞职 。
目前 , 中芯国际正积极与梁核实其真实辞任之意愿 , 难道中芯国际此时还认为梁孟松在\"以退为进\"意图威胁公司?
其实 , 中芯国际是绝对不愿意放梁孟松走的 ,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中芯技术骨干 。
2017年4月 , 梁孟松入职中芯国际 , 时中芯市值300亿人民币 。 梁孟松在中芯期间 , 恰恰是中芯加速追赶台积电的时期 , 完成从28nm到7nm的技术开发、5nm与3nm的技术攻坚展开 。
此前 , 梁孟松还曾加盟三星 , 做芯片部门技术长 。 三星的晶圆代工技术在梁孟松加入之后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 制程由32纳米/28纳米平面工艺直接跨入14纳米FinFET工艺 , 并于2014年底开始量产 , 因此一战成名 。
同样 , 蒋尚义也不是个简单人物 , 在半导体领域从业45年 , 是半导体界的领军人物 , 曾在台积电任共同首席运营官一职 。
根据资料显示 , 蒋尚义曾参与研发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激光、LED、电子束光刻、硅基太阳能电池等项目 。
台积电时期 , 他牵头了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 16nm FinFET等关键节点的研发 , 使台积电的行业地位从技术跟随者发展为技术引领者 。
但是 , 我们也不能完全迷信经验 , 蒋尚义出任CEO的武汉弘芯 , 基本已经属于烂尾工程 。
梁孟松与蒋尚义渊源颇深 , 均是台积电\"老将\" , 都曾在台积电研发团队任职 。 梁还是蒋的下属 , 后来梁加入中芯传是跟随蒋而来 。
曾经的老战友 , 怎么上演了一场宫斗大戏 , 有人说两人并没有什么私人矛盾 , 梁认为公司没有通知他 , 就作此决定不尊重他 , 所以要辞职 。
当然更多人表示 , 两个人之间存在技术之争 。 根据摩尔定律 , 半导体的芯片生产到10nm以下时 , 就会受到来自技术、设计和经济应用各方面的挑战 。
梁孟松主张将半导体工艺向3nm更低线宽演进的技术路径 , 在设备成本和设计成本上都体现了不经济性 。 设计方面 , 7nm的主流应用时期的单颗芯片研发成本相比28nm上升了近5倍 。 而在设备端 , ASML的EUV光刻机更是一机难求 。
蒋尚义则认为 , 当集成电路做到极限时 , 应该反过来研究整个系统 。 过去多年 , 在集成电路高速进步的同时 , 封装和电路板的进步几乎都专注于降低价格 , 而非提高效能 。 封装和电路板成为了制约整个系统的瓶颈 。
他认为 , 打破瓶颈的关键在于的先进封装技术 , 可以将一个大芯片分成两个或三个芯片 , 效能的影响不大 , 但成本大大降低 。
从这点不难看出 , 蒋尚义的技术路径与梁孟松的并不相同 。 蒋尚义的突然加入是否意味着中芯国际将在技术路线方面有所变更呢?梁孟松作为技术狂人 , 应该很讨厌不能按照自己的理念行动吧?
当然 , 也有八卦说 , 蒋从台积电退休 , 梁本来以为能上位 , 没想到台积电从英特尔挖来一个人空降 。 可以看出 , 在上位这件事上 , 梁一直不太顺 , 这次更不顺 , 直接恼羞成怒 。
坊间传闻 , 梁孟松这样的芯片大佬 , 如果真的离开 , 华为很有可能会争取一波 , 如果真能去华为 , 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
受此消息影响 , 中芯国际A股股价最多下跌近10% , 最终报收55.2元/股, 跌幅为5.53% 。 中芯国际港股下午复牌后一度跌超8% , 报收20.20港元/股 , 跌幅为4.94% 。
【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高管的\内斗史\】中芯这操作也算超神.......如此大的动作CEO不知道?背后到底怎样 , 还是先吃瓜吧 , 剧情有点神 。
- 小米科技|性价比拉满!TCL T8E-PRO QLED智屏当属潮玩世代的必备单品
- 华为鸿蒙系统|华为汽车战略布局,进入汽车行业的底气来自哪里?(车车佳)
- 浙江省|浙江的五大富豪,四位做过中国首富,仅马云的阿里就1年纳税366亿
- iOS|恒创科技:Linux日本云服务器安全设置的基本步骤
- javascript|手机移动端的PyTorch来了,还支持JavaScript
- 中关村|柳传志在这里被骗、掘金,书写半部科技史的中关村经历了什么?
- 手机维修|手机维修的猫腻‖你是不是上当了?
- 智能化|感知局限下,车路协同的“子弹”还得再飞会儿
- 华为鸿蒙系统|都2021年底了,为何Mate40Pro还是目前公认最好用的“安卓”手机
- saas|上半年的Redmi K40 Pro,现在入手2500元不到,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