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雄狮少年》 现实主义题材与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


原题为:口碑超燃 《雄狮少年》或将开拓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


美学|《雄狮少年》 现实主义题材与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
文章插图


12月17日,电影《雄狮少年》正式全国上映。在此前因为“998”(猫眼9分+、淘票票9分+、豆瓣8分+)的超高评分而被业内寄予厚望。院线超过25%的排片率,毫无疑问代表了市场与观众在后疫情时期对该片的期待——它或将开拓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让国产动漫有了新风口、新路径。

打破“神话IP”天花板,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现实主义的新征程

刚过去的周末,《雄狮少年》开始被不少人在朋友圈、微博上提及。零星的打call人逐渐汇成可观的“自来水们”,自发的真实评论让该片成为主要票务平台上国产电音人最最暖心的一幕。

《雄狮少年》讲述了受人欺负的留守少年阿娟,与好友阿猫、阿狗组成雄狮小队,拜咸鱼强为师,一路跌跌撞撞,最终凭着满腔热血的执着和无所不往的勇敢冲破偏见、创造奇迹的励志成长故事。


美学|《雄狮少年》 现实主义题材与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
文章插图


小镇少年“病猫变雄狮”的废柴成长记+独特的中国传统醒狮文化+解构主义黑色幽默喜剧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在代入感极强的沉浸式观影中,在泪点加笑点的情感恣意流淌中,剧中少年阿娟面对现实命运的呐喊,不再是一杯浓浓的心灵鸡汤,而是直击心底的自省,也唤醒了躺在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那头雄狮,勇敢冲向横亘于现实命运前的擎天柱。

在国内上映的电影中,票房超过十亿的动画电影,只有两部且全部都是IP。因此,《雄狮少年》对于国产动画创作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它跳出“封神+西游”神话IP题材的束缚,大胆转向“原创+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自我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的诞生起,国产动画在题材上主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例如《大闹天宫》《九色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还有取材于民间故事(《阿凡提》)、童话诗词(《谢谢小花猫》)、寓言故事(《三个和尚》)等,而取材自现实生活的中国动画电影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三毛流浪记》等可谓是凤毛麟角。

《雄狮少年》是一部久违的现实主义题材动画电影,不少看了这部电影的年轻观众都在感慨——我们多久没在中国的动画片里看到过“人”?多久没有在中国动画片里呼吸到“人间烟火”?多久没有在中国动画片里看到过“现实生活”?多久没有在电影院里因为一部动画片而又哭又笑了?

因为稀缺的原创特质,让观众对《雄狮少年》倍加喜爱。我们对那些来自传说故事的人物太熟悉了,不管人设如何变化,如何赋予“神话人物”以人性,如何让不同的画风完美得嫁接融合,但在接受度上剧情离生活太遥远,再好看、再打动人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雄狮少年》则完全回归到了现实生活,回归到了“人”本身,力图从小人物、底层人物的视角展现出时代的脉搏与精神——就是这群彻头彻尾的底层“真实”的小人物,没有被现实的残酷打倒,将中国人的“勇敢、坚持、不服输”的精神传递得淋漓尽致,最终实现了草根逆袭、咸鱼翻身、“鸡毛飞上天”。极强的代入感和反转却不突兀的剧情,水到渠成的节凑感随着故事娓娓道来。


美学|《雄狮少年》 现实主义题材与中国动画电影新美学
文章插图


温暖现实主义的质感,树立了中国动画电影叙事与画风的新美学风格

纵观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史,在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中国动画电影有两个问题值得反思:一是部分电影的暴力指数偏高;二是部分动画电影中呈现出“怪力乱神”的倾向。前者与过度模仿好莱坞与日本动画电影有一定的关联,后者则忽略了个人努力、个人“内因”在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脱离了现实生活、日常生活的经验体系,无法呈现社会文化的美学经验与话语体系。

在他看来,《雄狮少年》恰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用温暖现实主义的质感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突破,独树一帜地展现了叙事与画风的新美学风格。

其一,质感写实,生活气息浓郁。不管是炎热潮湿的岭南乡村,还是繁华的广州市区,3D渲染的真实环境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还有荔枝湾、芳村地铁站等真实地名的二次元呈现,都让看惯了虚构空间的国产动画片观众有了新鲜感和惊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