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风口谋杀案”:社区团购1000天生死始末( 二 )


假如一个小区一天的销售额为800块 , 配送成本约占4% , 再加上两三个点的其他费用 , 整体履约成本能到6% 。 生鲜的毛利在20%到30% , 刨掉10%给团长的抽成 , 6到10个点的仓储物流等履约费用 , 最后还是挣钱的 。
这笔账能成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调整团长佣金 ,第二是降低履约成本 , 前者用来留住团长 , 后者用来提升交易效率 。 “当初制定的团长佣金10% , 这不合理 , 应该根据产品的不同 , 可以把佣金调整为5%-20% , 让平台产品定价更加精准 。 ”杜海说 。
因此 , 并非所有机构都会蜂拥而入 。 清流资本刘楠称 , 在2018年社区团购起势后 , 他们几乎看了市场上的所有项目 , 最终 , 没有入局 , 她的顾虑是:团长是社区团购模式的核心资产 , 最终竞争的是团长 。 “早些年很多团长 , 都是微商转过来的 , 他们手里有私域流量 , 只不过原来卖面膜 , 现在卖水果、生鲜 。 ”而微商的入场 , 则让社区团购彻底爆发 。
“社区团购最明显的风口特征是生鲜线上化 , 这个模式起量特别快 。 同时这也是平台集众力在做量的模式 , 但对比这几家的数据确实不好” 。 清流资本刘博回忆说 。
换汤不换药
在移动互联红利消退、缺乏投资方向的今天 , 一个稍显性感的方向 , 就能引得全投资行业、批量创业者闻风而动 , 而资本们的反应速度异常迅猛 。
据牛刀财经不完全统计 , 自2018下半年以来 , 社区团购开始变得火热 , 邻邻壹、松鼠拼拼、十荟团、小区乐、食享会、呆萝卜等公司都相继获得了融资 , 融资总额突破45亿 , KKR、GGV纪源资本、IDG、红杉中国、愉悦资本、真格基金、华盖资本等超30家投资机构入局社区团购 。
风口不仅搅动了创业者的嗅觉神经 , 连带着小巨头也纷纷下场 , 如京东、拼多多、美菜网、每日优鲜、苏宁小铺等 。 社区团购究竟是一桩什么样的生意 , 创业者和投资者说法各异 。
赵子侃发现 , “社区团购是一个更偏零售的事情” , 对比上一轮无人货架 , 杜海认为 , 社区团购和它有本质不同 , 无人货架是一个伪命题 。 他坚信 , 社区团购是可以做好做深 , 而且是一定可以盈利的 。
张生太是华盖资本早期投资版块执行总经理 , 也是鲜乐拼的投资人 。 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社区团购具有“社交+拼团”的特点 , 总体上还是基于微信的生态圈的一个微创新 , “它通过物理半径解决了一部分的信任 , 以及带来的相关物流配送成本的降低 。 ”
同时 , 张生太认为 , 社区向来是商家必争之地 , 在社区这个终端生活场景中 , 其获客成本低廉,复购率高, 并且可以大规模商业模式复制 。
社区团购的初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 这本是零售产业的一环 , 也意味着难以独立壮大 , 有内人士推测 , “社区拼团的未来 , 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后 , 会成为消费市场的一种补充” 。
在张生太看来 , 社区团购解决的是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到达人的问题 , 其模式最终会走向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 “消费者现在已经越来越懒了 , 用线下的方式 , 恰恰能出效率 。 ”
曾出手芙蓉兴盛的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尹乐也强调 , 这个赛道也并非看上去那么容易 。 “社区团购的本质是一个区域化密度生意 , 单个城市或者单个区域做到一定的交易规模并不难 , 但跨区域扩张和运营能力则对团队有不小的挑战 , 对于后期的规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
但资本有一个共识——对社区团购的追捧 , 很快会过去 , 如何在时间窗口关闭前打造一只独角兽 , 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 。
过去10年 , 资本对此已轻车熟路 , 如今 , 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
2016年到2018年 , 短短2年 , 社区团购便经历了萌芽到井喷式爆发再到迅速破灭的完美循环 。 团长倒戈、疯狂补贴、战争火热 , 行业格局骤变 , 但事实上该变的都没有变 。
清流资本刘博认为 , 有几个因素对社区团购起到关键性作用 , 第一是生鲜线上化 , 第二是转化率 , 第三是不烧钱 。 而这个需要供应链、仓配、SaaS等基础设施能力的同步发展 , 但如今看来 , 风口过后 , 一地鸡毛 , 资本改变了行业格局 , 但行业本身并没有进化 。
杜海认为 , 这是一场糟糕的战斗 , 从业者和投资人犯了一个错误 , 忽视了真实的商业逻辑是基于商品与人之间的关系 。 “很多的投资方、从业者看问题老是停留在表面 , 在商品和人之间 , 履约成本和整个交付环节 , 就是盈利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