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狐狸精”妲己养成记( 二 )


而且,在汉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狐狸形象也得到传播。狐狸在这些书里,那可是有德的神兽。比如《说文解字·犬部》:“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作为妖兽的狐狸被儒生赋予“三德”。看来这个时候的狐狸精还是个“正派妖”。
至于狐狸精善于魅惑人心的说法,应该起于魏晋,到了唐代,“狐媚”一词在就较为常见了。很可能在唐代乃至魏晋时期,妲己是一只反派狐狸精的说法便已然出现了。
至于原因,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几百年里,不断有异族入侵,中原南北分裂割据,战争叛乱连绵不绝,阶级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在社会上,大小家奴反叛主人的“奴变”也时有发生。影射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社会上充斥了有关家犬“叛主”的所谓“犬怪”故事了。
到了唐代,狐狸精迷信更为盛行,其根源,在于外来胡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传入。胡人与汉人,相互交往、通婚、融合,胡人与狐狸,发生了某种关联。比如发音相同,他们在长相上都有些奇特,都有大胡子,或者身上有味儿?都会搞些魔术杂技,什么幻术之类?还有奇装异服让人惊异。
总之,唐代人借用狐狸精的形象,表达了对胡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的认识。
从《太平广记》等书中,我们也知道,这些传奇故事有点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如此,才使唐代狐狸精的故事生动有趣,让人们乐于传诵,从而为狐狸精迷信传说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
在妲己形象由民间传说进入到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于金元时期的《武王伐纣平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本书,当然是宋元以来无数说书艺人和民间“小说家”的集体创作了。后来的《封神演义》不过是对这个版本的再加工而已啦。
说到底,妲己是文人的“红颜祸水论”与民间妖狐传说的综合产物。历史很悠久呢。
狐狸精|“狐狸精”妲己养成记
狐狸精|“狐狸精”妲己养成记
文章插图
潘家疃汉墓前室南壁上段持笏恭对周公的“狐狸精”苏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