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数字广告,如何突破隐私保护瓶颈?


瓶颈|数字广告,如何突破隐私保护瓶颈?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广告手账
1、被改变的隐私意识12月7日,成都市报告两例新冠本土病例,病患是一对老夫妻。第二天,他们的孙女也不幸确诊。
随后,这个20岁女孩的活动轨迹在网上流传。由于覆盖大半个成都地图,这不免让人恐慌。再然后,这个女孩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乃至职业、照片等信息都被“起底”。
女孩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她的手机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和短信。成都警方迅速行动,在极短时间内锁定了涉嫌泄漏女孩隐私的源头。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调研时,专门提到“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坚决制止网络暴力”。
虽然是突发事件,但其中可贵的一点是从官方到民间,所有人的隐私保护意识都在抬头。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整个世界亦然。
如果时间倒退回两三年,可能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2019年,苹果制作了一部宣传片。这部宣传片与隐私相关,它罗列了人们在生活中拼命保护隐私的种种行为,比如拒绝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用碎纸机粉碎文件以及紧紧拉上卧室的窗帘。
瓶颈|数字广告,如何突破隐私保护瓶颈?
文章插图
视频的末尾有一句文案,大致是说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看重隐私,那么你在线上也理应如此。通过这段视频,苹果凸显了对用户隐私的重视。这个视频指向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忽视了线上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以至于容忍隐私在线上世界长时间“裸奔”?
2、隐私保护的难题2018年的剑桥分析门,是用户隐私意识抬头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个丑闻中,不当泄漏的个人数据被用于政治广告的精准投放,这让人们意识到数据的巨大威力并产生恐惧。恐惧又诱发用户通过舆论反抗,迫使立法者不得不作出回应。
事实证明,人们对隐私的漠视只是暂时现象。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之初,人们对它的崇拜掩盖了一些问题;但当技术深度嵌入生活,那些在线下世界存在已久的担忧又在线上重新激活。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隐私成为讨论数字经济时最常被谈及、争论并且愈发敏感的话题。
事实上,保护隐私是人的先天本能,但它真正上升为一种被普遍承认的个人权利却只有短短130年历史——1890年,法律学者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它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在大的框架上,隐私的范畴很清晰,即个人私生活秘密和私生活安宁。“秘密”是指个人不愿意泄漏的信息,“宁居”是指个人享有不被侵入或打扰的权利。但要往细了说,隐私保护问题就变得棘手,什么人的什么信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得到保护并非一成不变。“隐私的含义根据所在背景和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一位美国学者如是说。
比如对于成都女孩,她的个人身份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在公共卫生专家那里可以流通,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更大的社会利益;但是,当信息传播链条跨过应有边界,性质就会截然不同。但问题是,这条边界到底是什么却很难形成共识。
在不同的人眼中,隐私两个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武汉大学的王敏老师曾经做过统计,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同意将“生理或精神健康数据”“宗教信仰”“性生活、性经历或性取向”视为敏感数据,但将“征信信息”“电话号码”“执照驾照”纳入敏感数据范畴的国家只有两个。
瓶颈|数字广告,如何突破隐私保护瓶颈?
文章插图
而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据维度空前丰富,这进一步增加了隐私保护的难度。譬如同样是在电商上购买商品,购买饮料的数据或许并不敏感,但购买计生用品的数据就需要慎重审视。
3、蓬勃生长的数据权利隐私保护的另一个问题是,数字经济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得益于数据流通。但收紧的隐私保护政策会抑制数据流通,从而对新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深度交织在一起的利益关系,让隐私保护问题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人文主义氛围浓郁的欧洲对人权的“偏执”在个人隐私保护上也有体现。
欧盟在2016年4月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并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实施。它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严厉的数据和隐私保护法规,因此备受瞩目。即便严厉,法令开篇三款内容也在试图表达温和立场:
1. 针对个人数据处理中的自然人保护个人数据的自由流动制定本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