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的存|大众需要点评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众点评”了( 二 )


2、点评仍是强需求,但大众点评已不能满足人是社会动物,我们都需要从他人的印象中映照出自己,也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事物。因此“点评”体系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对它的需求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中。
在大众点评风靡的那些年,它起到的作用更像一种评判工具: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明显。因为早期用户不多,乐于分享的人也不是很多,用户能在上面写点评,基本上是出于非常“强烈”的感觉:要么就是对某家商户极其满意,以至于要把这份满意之情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要么就是因为体验太差而愤怒,需要找一个宣泄的出口,所以在点评平台中时常会出现过激的评论。
不过这在当时也推进了大众点评的成长,大家看多了商家的广告,突然看到这些来自用户的评论当然会觉得新鲜,并且在选择商家与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多可参照的“坐标”,使得大众点评迅速崛起。
而大众点评也并非没有为追赶时代而努力过。例如大众点评很早之前就开始与手机厂商谈合作,当时一些山寨手机上也都会预装大众点评。这一行为体现出其产品负责人极具前瞻性,因为现在我们已经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用户习惯,原来关于衣食住行都要提前查找和预定,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则可随时获取信息。
然而仅凭前瞻性也无法抵挡时代的大潮。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与后来崛起的美团等应用的“交锋”中,大众点评的核心竞争要素也开始显现问题。
随着数据越来越多,用户点评累积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简单来说,用户在最初看到点评的时候,会感觉非常新鲜,接收到的刺激感更强烈。但是当评论数增多,用户司空见惯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和愉悦感就没那么强烈,对相关内容的关注度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也会相应削减。
在获取这些海量内容之后,大众点评并未及时对其作出精细化的处理。使得用户在面临诸多评论内容之时感觉很“乱”,依旧会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中。
此外,这些点评内容公开程度很高,数据获取门槛低,使得许多竞争者通过简易的方式和极低的代价就能轻松获取,这也给大众点评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直到近些年,关于不同平台的点评互相抄袭的纠纷仍不在少数,可想而知当年大众点评的海量数据会引来多少觊觎。
不过后来大众点评也被曝出过有用户抄袭其他平台的内容,还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也反映出在做大做强之后,大众点评在内容方面后续乏力,自然也就缺乏像发展初期那样的吸引力,这可能也是导致其没落的重要原因。
但大众点评没落,不代表“点评”这种模式本身不再被需要。作为从人性出发的需求,它无法被抛弃和取代,消费者依然需要其他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只是不再需要大众点评这种以评论内容作为核心资产的垂直化平台。毕竟现在几乎所有的应用和平台中都自带点评体系,方便快捷还有各种精细化的运作,用户早已没必要专门下载一个大众点评去查找评论。
3、大众点评消失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互联网与商业世界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即使战线拉得再长,也不过是互联网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即使曾经光芒万丈,也无法预料自己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被拉下“神坛”。
互联网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第一。即使大众点评身经百战,曾经到达过顶点,现在一样没有太多存在感。市场不会因为你是第一就让你永远霸占那个位置,用户或许会怀旧,但不会因为怀旧而“宽容”,谁的服务好,谁更契合潮流,就去用谁的产品,而不是去迁就和忍耐。
要说如今点评模式的发展方向,大概可以用“分散化”来概括。哪怕是导航里也都有评价体系,先在里面找目的地,然后直接看评价,体验过服务之后直接写评价,相当于一条龙服务,仅仅是这一点,就不是现在的大众点评可以做到的。
哪怕大众点评如今的数据依然活跃,也只能说明市场对点评仍有需求。现在分散化的趋势注定大众点评这种垂直化的平台没办法吃香了。
大众点评或许终究逃不脱被互联网洪流“湮灭”的命运,但是点评模式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存在,这意味着即使大众点评消亡,点评模式也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