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0件地方新媒体战"疫"精品刷屏有道( 二 )


创作感言
多彩贵州网首席摄影采访人员吴蔚:“武汉最后一个方舱休舱那天,是我和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友朝夕相处的第24天,我终于看到他们一个个摘下口罩迎接阶段性胜利的温暖笑脸,原来这就是天使的模样,我感动得起鸡皮疙瘩。”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我以采访人员身份随队前往防控主战场,参与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执行新闻人的援鄂任务。
在武汉一个多月,我认识了一群有爱有力量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战士,而我,在新闻战线上也经受住了考验,我写了80多条原创稿件,超过十万字,按下快门5000多次,阅读量以亿计算。
很多读者留言说,感谢我为他们讲述了那么多暖心的故事;而我却想说,我要感谢医护人员,感谢武汉市民,感谢无数平凡的英雄,是你们,让我收获了那么多的感动。
05
湖北广播电视台《战“疫”系列公益短片》
推荐词:战“疫”系列公益短片以各种艺术化手段记录了疫情从爆发初期到常态化防控阶段的真实画面和生动场景,视角从武汉,到全国,到全球,呼吁人类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疫情,生动诠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该系列短片全网阅读量超40亿人次,被翻译成近20国语言,在海外平台发布,覆盖100多个国家,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和全社会广泛共鸣。
创作感言
湖北广播电视台导演乐书婷:2020新年,疫情爆发,武汉和武汉人填满了网络,但其中有很多都和我们的亲身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疫情期间,我把小区领免费热干面的小视频发给外省的朋友看,他们惊呆了,问我这是武汉吗?他们不相信这个时候的武汉竟然还有这么正常的生活。我才意识到,我们身处的武汉,和外界从网络里了解到的武汉,差别太大了。
作为媒体人,更作为武汉市民,我们有话想说,我们的感受不是来自新闻、听说或者转述,而来自心里;我们不光关注勇敢,也关注脆弱。我们希望通过短片,给大家看热点之外,那些平凡、普通的武汉瞬间。
06
长江日报《重生》系列报道
推荐词:长江日报的这组《重生》系列报道,是全国媒体率先聚焦众多康复者的报道,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而且生动讲述一个又一个经历了生死磨难,感受到八方关爱的治愈者,从心底重新燃起对生活梦想追求的故事,小切口,大主题;融媒体,泛传播。
创作感言
长江日报社长江健康传播新闻负责人李俊:今年5月2日,一直站在疫情报道最前沿的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推出了100名新冠肺炎治愈者新媒体系列报道《重生》。
此时,武汉4万多名在医院治疗的新冠患者全部清零,治愈者回归正常生活。
几乎每一次重生报道的采访,我们都会热泪盈眶。我们被治愈者经历生死磨难、战胜病魔的不屈精神打动;我们被八方关爱、无私相助的温暖感动;我们被一座城、一国人不惜代价救一群人的国家力量震撼。
我们知道,用文字、用图、用视频记录传播重生者的真实状况,不仅仅是为了讲好英雄武汉涅槃重生,更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抗疫的真实故事。
07
新疆阿克苏市融媒体中心《新疆阿克苏两名小学生向医护人员敬礼》
推荐词:作品利用公共摄像头拍摄到的两位小学生自发向医护人员致敬的行为进行媒体视频制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作品采用“UGC PGC”的方式生产创作,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视频”资源进行媒体化再创作,进而通过第三方视角记录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的创作方式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特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创作感言
新疆阿克苏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荣辉: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作为基层主流媒体的新闻人,我们以笔当枪,快速行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安抚民心,生产了300多条有温度、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抗疫作品,展现了新疆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各族群众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战疫情的风采。
“新疆阿克苏市小学生放学路上向值班医生敬礼鞠躬”就是众多作品中的一件。一条好的作品一定是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能产生社会共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背后,离不开一批为新闻事业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媒体人。在媒体融合发展这条道路上,我们还是一名新兵,还需要向各位老师们多学习,多请教,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08
解放日报《影像纪实|上海医疗队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