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区O2O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二 )


误判三:成本误判
除了技术问题,还面临一个成本问题,一些物业企业将社区O2O理解得过于简单化,认为只要研发出App客户端,然后联合社区周边的商家就可以实现,顶多投入个几百万。但纵观目前实现自主研发App的那些企业,如龙湖、万科、彩生活和花样年等物业企业,哪个不是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其背后都有雄厚的资金链,才促使其敢于尝试和冒险,但即使有资金保障,也未必能起到预期效果,事实也证明这些企业的客户活跃度并不高。
社区O2O绝对不是联合社区周边的几家商家,提供一些购物、餐饮便利、发布停水通知和上门服务这么简单。首先App研发需要成本;后期维护需要成本;客户端推广下载需要成本;竞争成本;人力成本;设备维护和改造成本;另外实现社区O2O的全面功能还要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效同步整合,例如提供干洗业务,就得有配套的洗衣工厂,如果自己建设,成本会更高;原产地直供业务,就得联系产地果农、奶农和物流企业;提供健康医疗业务,就得跟各大医疗机构进行对接;提供水电缴存等业务,就得合作于各大银行(但现在据笔者所知部分银行也开始做App开发,两者能否发生冲突,不得而知);提供出租车呼叫业务,就得和滴滴和快滴合作(能不能合作就另当别论了)。 想全部实现社区O2O功能,岂能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2015年“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定会使App市场的“烧钱”大戏越演越烈,作为微利企业的物业企业社区O2O的商业化之路,借用毛主席的诗句“山高路远坑深”,恐怕不是用人民币就能简单填满的事。社区O2O只是承载服务而生,只是服务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其实本质还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