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隐患|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宣判;济南一位看房者“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售楼部的视频近日火遍了朋友圈。最近这两条热门新闻,把“人脸识别”信息泄露的问题无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随着人脸识别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该技术的滥用与安全之忧,频频引发争议和讨论。
用户和消费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近期,英国《自然》杂志对480位从事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受访者强烈认为,应该有其他法规来规范公共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超过40%的人则希望禁止实时大规模监视。谷歌、亚马逊、IBM和微软等公司都呼吁在人脸识别系统方面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包括上述专业研究人员在内的人们在担忧什么?需要警惕什么?

并非新兴事物
人脸识别已经有近60年历史
隐患|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1960年代,旧金山湾区的帕洛阿尔托尚未因硅谷闻名。当地一家名为“全景研究”(Panoramic Research)的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古怪实验,教计算机认识人脸。研究员们拍下人的脸部特写,在照片上标记出五官、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再通过人工将这些数字输入计算机。
最初,全景公司只有一间小办公室,电脑是从邻居家租来的,为了节约租金,他们通常在夜间进行实验。Woody Bledsoe是全景公司的创始人,他需要为研究项目寻找资助。
1963年他在给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称,计划先建立10个人的人脸数据库,面对一张未知者的照片,计算机可以与已有数据进行比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数据库可以增加到数千人”。
1970年,大阪世博会,还在京都大学读博士的金出武雄(Takeo Kanade)设计了一套装置。观众在镜头前坐上3秒钟,等待面部扫描,计算机会将他/她的眼睛、脸颊大小和五官比例与当时的名流对比。作为比对基准的名人大约有5个,约翰·肯尼迪、温斯顿·丘吉尔、玛丽莲·梦露,扫描后,屏幕会显示测评结果,“您拥有一张梦露同款脸型”。 这台装置在世博会上大获成功,金出武雄在一次演讲中回忆,约有数千人进行了扫描。他的教授有些遗憾,未能将所有的数据保留形成数据库。
隐患|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文章插图
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大规模应用于机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初期探索之后,技术在1980和1990年代有了突破。通过新技术,人们可以从图像中定位人脸,并提取其面部特征,不再需要手动测量、录入数据,自动识别人脸成为可能。
接着是技术的迅速扩张。从60年前只有10张人脸的数据库起步,如今人脸识别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机场、海关甚至居住小区的身份验证,到匹配了人脸识别摄像头的“智能灯柱”,从设计软件中的照片标记功能,到智能手机、支付程序。一些国家已经将人脸信息纳入电子公民身份体系,比如印度的Adahaah计划、新加坡的Sin Pass。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沈茂祯(Terence Sim)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研究的最初人们更多聚焦在技术本身,学界开始讨论隐私问题比较晚,大约在2005至2006年左右。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而相关法律保护仍待健全。
人脸信息滥用
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
对于人脸识别的担忧,大多源于面部信息泄漏的安全隐患。
据专家介绍,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即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通过计算机进行个人身份鉴定。如果说同为生物识别的指纹识别需要主动“画押”,人脸识别则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一旦人脸及其相关信息“落入贼手”,民众的合法权益极易遭受侵害。
今年7月,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贩卖人脸信息。以五毛钱一份的低价打包出售后,被盗的人脸信息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杭州、深圳等地警方破获的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使用了“AI换脸技术”。在非法获取公民照片后,通过“照片活化”的方式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为犯罪团伙提供黑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