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陆奇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都有他


陆奇|陆奇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都有他
文章插图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宇多田
头图|视觉中国
在与陆奇博士交流的这段极短时间内,他极力避免把话题引向自己。
在北京海淀的一个Wework开放办公空间里,他穿着印有微软logo的旧T恤,针对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希望能从源头上给出答案。
只是,聊到技术与产业,他便会开启“授人以渔”的超人模式;但涉及到个人,便坚持一律回绝的基本原则。
这位曾在微软、百度担任关键职务,被长期放在聚光灯下的传奇领导人物,在加入YC加速器后,便逐渐消失在新闻风暴口下,终于避开了被媒体与大众继续评头论足的机会。
但最让人好奇的是,即便他几乎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的场合,但坊间总会流传着他各种各样的传闻。他的前上级,前下属,前同僚…总会出现在各种关于他的文章里,用来佐证陆奇的确是互联网技术圈一个“振臂高呼,便可应者云集”的管理者。
人不在江湖,而江湖却处处都有他。
“我个人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创业者们的想法和建议。” 能让不喜欢抛头露面的陆奇再次“出山”,是因为有32位中国技术创业者的“未来”,某种程度上与他捆绑在一起。
在离开百度,担任YC中国首席执行官一年后,他又以自己名义建立了一个名为“奇绩创坛”的投资加速社区——每年都会集结一批创业者,投食以资金与资源,以及陆奇多年的管理经验。
虎嗅在11月22日那个周末参加了这批创业者的“结业典礼”——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路演活动。
台上的他们学历背景几乎无可挑剔,甚至于“北大、清华”这样的名字在一堆国际理工科名校里都不怎么扎眼。当然,这与他们创立的生物医学、半导体和软件公司的高知识门槛无疑是吻合的。
而台下则坐着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他们像是盘旋在猎物上空的秃鹰,默默计算着抓捕与吞食的代价。对于不感兴趣的项目会低头看手机,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则会立刻在纸上写写画画,甚至在演讲者下台后就立马追了出去。
“我们主要看人,相信技术是驱动创新的最大、最持久的力量。” 陆奇认为,从逻辑上很难支撑这样一个观念——你坐在家里,分析出的赛道结果比那些真正想改变世界的人经过长期思考决定的事情要准确。
然而,听到“改变世界”这个字眼,我们有点想抚额长叹。
因为这些年采访很多技术公司下来,知道这个词与财务报表相比,更像是没什么用的漂亮话。
它听起来不仅“大而空”,甚至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做大,所做所为逐渐荒腔走板、违背初心,也是常见之事。而且更实际一点,它绝不是中国投资机构去衡量一个项目好坏的主要指标。
但是,这的确是每个年轻人上路之始的真实想法。
我很难忽视那些台上创业者身上迸发出的年轻的、纯粹的、耀眼到有点晃人的力量。
奇绩创坛里一位做存算一体芯片的年轻创业者,在欧洲著名半导体研究中心工作了若干年,亲眼看着很多学术成果早于工业界5~10年从实验室跑出来,成为当下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主流应用。
“我很早就想创业了,国外学术界与产业联系极为紧密。而且模拟芯片难度更大,国内外差距也更大。但有差距就存在机会。” 她很年轻,想法坚定,流露出的真诚感也不会做假。
如果完全按照YC的筛选体系,那么“技术能力”便会是一个创业团队的最关键指标。但陆奇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市场的逻辑,便会错失国内像阿里这样的团队。
因此,他根据中国特有国情做了一些调整,但仍然是“技术驱动”的坚定拥趸者。这也是为何不少社交平台、电商项目,也能进入这个以陆奇为“引力”的创业社区。
“我们看好有远大抱负,对未来有长期且独到见解,有很强自我驱动力的团队。我愿意去帮助他们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陆奇这里的“帮助”,含金量极高。
一位创业者这样描述在创业营培训期间,陆奇的工作状态——“每个项目进行演练时,他都会仔细做笔记,并在结束后主动找创始人给出意见,非常投入。甚至一些项目,他会亲自查看代码。”
“他能记住每个项目,并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每个项目背后不同的行业,这非常人能比。”他感叹。
而在回答我们针对中国技术创业的各种疑虑时,陆奇与其说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创业导师,不如说是一台计算机,或者说是一道数学题。
你输入一个函数值,便能得出一个确凿且真实的反馈,无需担心对方顾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