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怎么到处都是“世界的新加坡,中国的蔡家坡”( 二 )


到处|怎么到处都是“世界的新加坡,中国的蔡家坡”
文章插图
■?截图自知乎对于老蔡家坡来讲,蔡家坡一直为当地的学子提供着某种激励,蔡家坡的朋友从小一直都被家长督促要好好学习,要不然只能在蔡家坡吃蔡家皮。而在广袤的互联网上,提到蔡家坡,则包含着更多的情绪。“几年前一个嘈杂的夜晚,我遇到一个来自蔡家坡的朋友。喝了几轮酒之后,他开始在夜风中回忆起自己的初恋女友。跟所有俗套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人从甜蜜、争吵再到分手,朋友絮絮叨叨的讲了两个多小时,最后遗憾的表示,以前说好了要给女友带一份蔡家坡擀面皮的,可惜没机会了。”“后来我真的去了蔡家坡,在火车站附近要了一碗烙面皮。当我吃第一口的时候,我忽然想起这个朋友来,如果当年他给自己的女朋友带了烙面皮的话,我猜他们不会分手的那么早。”值得说明的是,人们对于蔡家坡的印象,不仅仅是一条乡间流传的故事,一座魔幻的山寨建筑,或者一碗烙面皮。真正意义上构成蔡家坡的,是因为这里是陕西第一镇。「我小的时候,阅历还不深,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吐槽岐山、凤翔、眉县以及任何地方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整个西府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和你一样,生在蔡家坡。”」铁路拉来的城市有很多,像郑州、石家庄,而在陕西,蔡家坡才是标准答案。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给蔡家坡带来了物流人流,也让这座曾给诸葛亮北伐计划按下终止键的地方,走向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三大厂工业格局,到六七十年代这里云集了702厂、882厂、陕汽、陕齿、五三二印刷厂、红旗机械厂,以及80年代形成的一大批省属县属工厂,让蔡家坡一跃成为西北最大的工业重镇,除过当地居民,光是工人就有十几万人。历史的机遇成就了蔡家坡,也让这里成为富庶的象征。
到处|怎么到处都是“世界的新加坡,中国的蔡家坡”
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坡坡人,表示能够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就足够证明坡坡的影响力了”。截图自知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外出务工的老乡们对蔡家坡情有独钟。在这里,工作才可以被称作是在单位上班,这里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老乡们的观念里——这里有诸多国营工厂,工厂又可以叫做单位,而单位则意味着收入稳定。除此之外的地方,统称打工。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所谓的独特生活不过是记忆的一种幻觉。但这种独特性,在蔡家坡是真实存在的。从西府走出去的作家,写到蔡家坡,回忆里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我在蔡家坡住了几天。在那几天里,我睁大眼睛将蔡家坡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街道上有说岐山话的农民,也有操河南口音的,说甘肃话的,持山东腔的,那些个头不高长得紧凑玲珑的南方人说出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除了和我一样穿一身粗布衣服的农民以外,有不少面部滋润神态坦然穿一身工作装的工人,年轻的女工们身上火红的的确良布衫使我眼馋。那些外地的年轻姑娘们身上逸散的胰子味简直像太阳光一样响亮。”没有哪个陕西小镇如同蔡家坡这样富庶,凭借经济实力稳居陕西第一镇。尽管后来很多谈论蔡家坡的文章里,都将蔡家坡称作「小上海」。但蔡家坡本地人却显得相当务实,他们更喜欢称蔡家坡是「小宝鸡」。“宝鸡市都从没说过自己是小上海,我们这就一个小镇子,还是叫小宝鸡实在点。”初次走进蔡家坡的人,往往会被眼前的街景弄得疑窦丛生,这里有别于西北所有的小镇那样,入眼是破旧落后的景象。它比县城更阔气,高楼、宽阔的马路,车来车往,以及庞大的规模,就连岐山县城在它面前都显得破旧与微小。■?视频来源:西瓜视频@江师傅实际上,在中文互联网上,除了蔡家坡为什么是中国蔡家坡这个核心问题之外,关于蔡家坡的搜索,还有蔡家坡竟然不是县城,以及岐山县为什么不搬到蔡家坡。前者是外地人初次走进蔡家坡感受一番之后的感慨,后者是每一代接触到互联网的岐山人心中永远的疑问。要知道,当年就因为绛帐有个火车站,扶风曾经差点儿把城区搬到了绛帐。岐山县城就从来没有动心过吗?这种疑问一直持续到了短视频时代,当短视频上的其他城镇乡村主播们尽情展示小地方生活的舒适以及构建虚假的乡村田园生活时,只有蔡家坡的主播,一脸严肃的认真讨论着过去二十年蔡家坡在时代浪潮中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