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防止信息泄露 67.9%受访者不随便参与街头扫码

59.1%受访者会妥善处理车票、机票、快递单据等含个人信息的材料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杜园春
受访者|防止信息泄露 67.9%受访者不随便参与街头扫码
文章插图
有不少网友吐槽,经常接到诈骗电话。对方打着银行理财、公安民警、法院律师等各种名头进行诈骗,能够准确说出姓名、身份证号、毕业院校等个人信息,让人防不胜防。近期你接到过诈骗电话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9%的受访者近期接到过诈骗电话,38.1%的受访者感到最近接到诈骗电话的频率变高了。为防止信息泄露,67.9%的受访者不随便参与街头扫码活动,59.1%的受访者会妥善处理车票、机票、快递单据等含个人信息的材料。96.2%的受访者希望强化涉及个人信息的机构企业的管理责任。
38.1%受访者最近接到诈骗电话的频率变高了
天津的周军(化名)有天午饭后在办公室午休,被一通电话吵醒,“一女士称自己是北京公安局办事人员,说我身份证在沈阳有不法使用记录,让我速去现场配合调查。我当时挺懵的,被唬住了。我说我人在天津过不去,对方说一小时内来北京也行,我回复同样办不到。这时对方就说,‘加我微信也可以’,我就感觉不对劲儿了。我一想下午还有重要会议需要做报告,中午接到这一通电话,也没休息好,气不打一处来,直接质问,‘你谁呀,骗子吧!冒充公安局的吓唬人!’谁知道对方竟开始破口大骂,用语粗俗不堪。我赶紧挂了电话,让同事听见了也不好”。
江苏某私企职员廖蓓蓓(化名)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她频繁接到诈骗电话,有段时间甚至每天都被骚扰,“有的来电会直接显示‘诈骗电话’,有的区号格式非常奇怪或显示某国家,我都是直接挂掉。有几个同事也经常接到诈骗电话,我老公调侃是不是我们平时网购太多信息被泄露了”。
“有一天我和老公正吃晚饭,一个陌生手机号打进来。是一个男人,说自己是公安局的,说我的护照有非法入境记录,让我配合调查。”廖蓓蓓说,“我一年都没出过国了,感觉是个骗子。我老公在旁边就问,‘你说说你到底是哪里的?’对方可能是心虚,马上就挂断了”。
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郑巧(化名)前不久接到一个诈骗电话,自称是某集团金融平台客服,准确说出了她的身份证号后六位、毕业院校等个人信息,告知集团在做软件升级,为郑巧免费办理升级至黄金会员服务,说不办理就影响个人征信,“我一听就犯嘀咕。首先,我从未开通过平台的金融服务,何来‘升级’一说?其次,会员升不升级怎么会影响个人征信?而且来电是手机号,对方普通话还不标准。一个正规集团怎么会连基本的人员培训和硬件设施都不规范呢?”郑巧直接挂断,并将号码标记为诈骗电话。
调查中,86.9%的受访者近期接到过诈骗电话。38.1%的受访者坦言最近接到诈骗电话的频率变高了。交互分析发现,受访90后近期接到诈骗电话的比例最高(90.2%),频率明显提高(40.3%)。
接到诈骗电话,69.2%的受访者直接挂掉,58.1%的受访者会将号码拉入黑名单。其他应对方式还有:标记为诈骗电话(44.8%),回怼或揭露对方(27.8%),向运营商举报(15.5%)。
96.2%受访者希望强化涉及个人信息的机构企业管理责任
廖蓓蓓现在收到快递,第一件事就是将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用记号笔涂黑或撕掉,“我的火车票、机票从不乱扔,都会放到一个盒子里,一方面想留作纪念,另一方面就是扔哪儿都感觉不安全”。
“我有个同事热衷于扫码领小礼品,之后又经常抱怨接到骚扰电话和信息。商家不会让人白占便宜,当你扫码登记的同时,信息也就公开了。”周军对采访人员说,他从不参与无门槛的登记送礼品活动,“不是在正规场合办理重要事宜,通常我都不用真名字”。
郑巧也表示,她网购、商场登记时都用化名,“我有几个常用的化名,基本上电话里对方一说出名字,我大概就知道哪家商户泄露了我的信息”。郑巧现在非常谨慎,在手机上安装和使用应用时,弹出来的各种请求她过去会默认允许,如今能拒绝的她都拒绝,“但很多应用,不开放某项权限就不能正常运转,只好又去设置。挺麻烦的”。
为防止信息泄露,67.9%的受访者不随便参与街头扫码活动,59.1%的受访者会妥善处理车票、机票、快递单据等含个人信息的材料,其他还有:不随便注册各种网站、应用(45.9%),谨慎加入免费WIFI(45.6%),商家登记等不留真实姓名(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