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最近,抖音推出了一款动漫特效滤镜“变身漫画”,能够让用户在直播中,把自己的现实形象瞬间转变为二次元“画风”。对于动漫二次元爱好者来说,“打破次元壁,变身纸片人”这种自娱自乐方式可谓久玩不腻,在此之前,各种美颜修图和视频直播类app也都纷纷开发了类似功能,但没有一个能够让用户拥有“二次元分身”。那么,这种能够“动起来”的二次元滤镜,背后隐藏什么黑科技呢?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著名电竞选手PDD秒变二次元美少年,观众纷纷表示:“裂开了”神奇的风格迁移从计算机视觉制作的角度讲,把一张图片与另一张的视觉要素相混合,称为风格迁移(style transfer)。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把日本著名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迁移到一匹骏马皮肤表面的效果 |www.theverge.com一张照片的风格迁移,可以由人工操作,利用视觉编辑软件完成。当然,像抖音这样在全球拥有上亿用户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同时要应对如此多用户的视觉滤镜呈现,就需要人工智能算法加持,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今天, “深度学习”之所以是个热门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卷积神经网络在2012年的横空出世。不要被这个高大上的名词吓到,它的原理其实也不复杂,用小学数学就可以解释:在AI眼里,任何图片都是像素构成的矩阵(左),卷积核(kernal)是另一个小矩阵(中),它们叠加在一起,对应位置的数值相乘再求和,得到“特征映射”(右)。【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卷积核一般都不大,有的5x5,有的3x3,好比工兵的地雷探测器,去探测图片里存在的模式。信息逐级加工,最终得到一个分类识别的结果。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今天的AI,要想识别视觉形象,必须首先教它“学会”特征提取 | www.cnblogs.com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现在人工智能就是科幻电影里的超级电脑,全知全能。其实它现在的“认知能力”非常弱,几乎只等于0到4岁的儿童。如上图所示,科学家们如果想要人工智能识别一些基础物体,比如人脸、汽车、动物,和椅子,那么首先就要把这些物体的特征“提取”出来,也就是上图第二行图中那些五官、车轮、象鼻、椅背什么的,交给人工智能去“记忆”。然而可怜的人工智能“智商捉急”,只能再把这些特征进一步简化为第三行图中的简单形状符号,加以“死记硬背” 。而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就必须像耐心的父母教育小朋友那样,不断调整,优化这些最基础的形状符号,把它们变成机器能够理解的“卷积核参数”。卷积核里的数字决定了它能探测到什么样的特征,或者是轮廓,或者是形状,也可能是纹理,而“风格”就是各式特征的组合。这些负责判断不同图形特征的卷积核分层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卷积神经网络。
科技|抖音“变身漫画”滤镜,背后用了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ImageNet成立后,每年还会组织一次全球视觉识别挑战赛(ILSVRC),鼓励全球科研团队拿出自己的 AI图像识别算法进行PK | www.medium.com小朋友识别物体,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周边环境多接触,或者看绘本画册。对于AI这个小朋友来说,它看的绘本,是ImageNet:一个具有1000类、数千万张图片的超大型数据集。卷积神经网络就像一个笨笨的小朋友,成天在ImageNet里面玩着“看图识物”的训练游戏,久而久之,它逐渐具备了相当的特征提取能力。要让人工智能实现对大批量的实时图像进行批量风格迁移,就好比让这个笨笨的小朋友先浏览一大堆物品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再训练他提取不同的特征,最后形成图像。好比说,如果要让孩子画一张“紫色大象“的图片,父母就必须给孩子出示两张照片,一张是非洲草原能上的大象,一张是紫色色卡。那么,AI这位小朋友就开始了作画(计算),首先把这两张照片传送到同一个神经网络,加以合成,要求这张新画作上图像的外形尽量与大象接近,颜色尽量靠近紫色,那么AI经过反复的内容与风格特征提取,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让AI自己学会作画那么AI有没有可能像部分聪明的小朋友那样,不用科学家(父母)的指导,而开始自学呢? 科学家们想出来一个点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由两套独立的人工智能网络构成,分别是生成网络(G)与判别网络(D)。生成网络就是那个画画的笨孩子,判别网络就像是个严格的美术老师,负责给孩子的作品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