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华友钴业 前驱体
但是,中国有其内在优势,这也是其他欧美科技强国不具有的,而这些优势也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硬科技的基本盘。同时这些优势也需要硬科技作为杠杆,进一步撬动其价值。
第一,产(工)业革命发生前提在于“科研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也是硬科技的本质,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基础配套设施以及技术应用场景。
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特别是“莱特定律”在中国制造业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旦科研技术实现落地,凭借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制造工艺,形成规模化并非一件难事。
反过来,要让中国制造业更加强劲,我们就要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抓住“硬科技转型”的风口,解决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进而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定价权。
其次,产品规模化后,需要庞大的市场支撑。目前来看,中国的国内市场以及“一带一路”都做好了准备。
中国具有14.17亿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市场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数智化”,而这背后意味着“芯片、5G、AI”等等硬科技的升级迭代。
2020年全球芯片销售4688亿美元,仅中国就进口了3120亿美元,2/3芯片都被中国买走了;2020年全球5G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了197亿元,相关机构预计,2027年将达到2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8.5%。
当然,中国创新不仅在向上,同时也在向下。凭借“基建狂魔”的能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在向北美之外的地域溢出——“一带一路”覆盖了全球44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4%,辐射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极大地延展了中国市场规模。
而这些市场规模的背后离不开5G、智能制造等硬科技的支持。
第三,研发实力建立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基础之上,同时人才也必不可少。
科研投入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509.2万人,2020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总量达到24393.1亿元,约为美国的54%,领跑全球(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
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为14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是专利申请第二大国美国申请量(62.15万件)的两倍以上。
《2021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则指出:中国在2021年的创新排名较上一年前进2位,来到第12位,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而在科研人才方面,随着美国采取“科技脱钩”和限制政策,导致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回流。教育部数据显示:在2019年的490.44万毕业留学生中,有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人群的86.28%。外加中国高校理科生毕业生逐年增长,这就为中国硬科技创新准备了大量人才。
最后,是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数据显示2009年-2019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260.64万篇,排在世界第2,而按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学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当然,我们还有资本的加持,科创版和北交所都为硬科技创新提供了“弹药”。
正是由于大量的人(智)力财力的堆积,可想而知,中国在硬科技创新领域的规模研发潜力会越来越有优势。
“汤浅现象”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世界的科学中心会发生转移。如今,科学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而我们也说过,当前亚洲真正能上牌桌的,只有中国。
所以,不管是从其他大国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通过硬科技转型都是势在必行。
风起云涌的硬科技:当前,中国实力究竟几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依然处于弱势,在大部分硬科技领域仍处于“发育或是追赶阶段”,短时间内无法匹敌欧美科技强国。
但是,中国在一些硬科技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甚至略强于美国。
如果让我们选出“2018年—2020年间,中国最牛X的企业”,我们会选谁?肯定不是BAT或TMD,也不会是茅台,一定是中国华为。
对于华为,《华盛顿邮报》在2021年9月21日发布的分析中评论道:当美国公司对巨额的资金投入望而却步时,华为在设备开发和制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输蜂窝信号的手机塔设备制造商。如今,即便是销售运营商级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思科公司在这方面也完全无法与华为比肩。美国在华为的崛起中感受到了威胁。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c/1122a12B2021.html
标题:大疆|中国创新下一步,撬动大国产业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