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应对“职业差评师”的困境亟待破解
丰收
在外卖平台开店的广州店主赵铭(化名)称近日遇到了“职业差评师”,对方索要1800元未果,结果赵先生的店铺被恶意差评连续攻击近半个月,店铺的评分和销量急转下降。无独有偶,广州另一家店主也称接到了“职业差评师”打来的敲诈勒索电话,店主最终支付1300元“赔偿费”息事宁人。据悉,“职业差评师”的现象存在于各大电商平台和餐饮外卖平台。
在网络消费时代,无论是购物还是订餐,消费者一般会把他人的评价作为参考。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把“写差评”或“制造刷屏的评论”当成“职业”。其中,“职业差评师”就是通过故意给商家“泼脏水”来获取好处。不仅损害商家合法权益,影响大众创业就业,也对消费者形成误导,破坏网络消费环境。
“职业差评师”一般盯上新开的店铺,先发多条差评,再进行敲诈,同时不断提升“删差评”的价码,给店家施压。面对“职业差评师”的敲诈,有的店铺被迫暂时关闭,有的店铺则花钱“消灾”。据报道,“职业差评师”团队不仅暗中操作,有的甚至明码标价地“接活”,被一些店铺用来打击竞争对手。
许多平台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对“职业差评师”,有的修改评分机制,试图减少恶意差评的负面影响;有的为商家提供了投诉举报按钮,方便及时处置恶意差评。但随着网络差评产业逐渐成形,“职业差评师”屡禁不止,现有措施难以将其“一网打尽”。而且,在治理“职业差评师”方面的困境未解,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治理效果。
目前来看,治理“网络差评师”的困境主要有两个:一是平台难以精准识别恶意差评,给了“职业差评师”可乘之机。有店铺向平台反映恶意差评的情况,但平台的客服人员表示只能删除部分被识别为恶意评价的内容,其他差评因证据不足不能进行处理,商家依旧持续收到恶意差评。二是遭遇“恶意差评”的店铺数量多,但单个店铺的直接损失较少,给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带来困难,店主维权并不容易。
几年前,技术手段有限,平台识别恶意差评有困难。不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成熟,相关平台应该积极应用,逐渐提高识别差评的精准度。纵然“职业差评师”很狡猾,他们会通过“买账号”、“游击战”等方式逃避监管,但是平台还是可以主动作为,根据商家提供的信息,从普通消费者中甄别出“职业差评师”,进而从源头上掐断恶意差评。
针对个别商家维权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差评师”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甚至构成犯罪。按照《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职业差评师”故意制造差评向商家索要钱财的行为,显然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敲诈勒索罪的要件。
【 困境|应对“职业差评师”的困境亟待破解】作为商家,不仅要有防范意识,善于取证,还要能克服对恶意差评的恐惧心理。事实上,目前已有“职业差评师”被判刑的案例。近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职业差评师”的案子做出一审判决,认定职业差评师的行为是利用商家害怕被检举、处罚,以及影响营业的心理实施敲诈。商家在面对“职业差评师”的敲诈时,应该鼓起勇气,敢于同“职业差评师”作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自身遭遇的维权困境,遏制恶意差评现象。
- 空调|让格力、海尔都担忧,中国取暖“新潮物”强势来袭,空调将成闲置品?
- 同比|亚马逊公布“剁手节”创纪录战绩:第三方卖家全球销售额超48亿美元 同比大增60%
- 闲鱼|电诉宝:“闲鱼”网络欺诈成用户投诉热点 Q3获“不建议下单”评级
- 人民币|天猫国际新增“服务大类”,知舟集团提醒入驻这些类目的要注意
- 产业|前瞻生鲜电商产业全球周报第67期:发力社区团购!京东内部筹划“京东优选”
- 技术|做“视频”绿厂是专业的,这项技术获人民日报评论点赞
- 互联网|苏宁跳出“零售商”重组互联网平台业务 融资60亿只是第一步
- 面临|“熟悉的陌生人”不该被边缘化
- 研发|闽企制伞有“功夫”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逛逛|淘宝内容化再升级:“买家秀”变身“逛逛”试图冲破算法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