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新式诈骗”花样多、“老牌骗术”套路深 南京警方提醒:增强安全意识谨防电信诈骗( 二 )


案件回放▲▲▲
2020年8月,南京市江宁区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在手机上浏览新闻时,突然弹出一则“xx初乳胶囊”、“xx片剂”等保健品的广告,看着“可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的广告词,王大爷觉得可能对自己有用,随即联系了广告方。对方告诉王大爷,“xx骨密粉”对他身体有好处,如果再搭配一些营养液等使用,甚至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听到这里,王大爷心动了。
不久,对方又给王大爷推荐了一位资深老“教授”,此后,这位老“教授”隔三差五便打来电话,询问王大爷的身体状况,对其嘘寒问暖。几次电话沟通后,王大爷彻底放下了戒备,向对方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保健品,共花了3万余元。然而吃了两个月保健品后,王大爷渐渐发现没有一点效果,拨了对方的电话想咨询,对方也始终无应答,心焦的王大爷意识到自己是被骗了,急忙前往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丹阳派出所报案。
案件分析▲▲▲
近年来,网民中的老年群体数量快速上升,但由于其对网络环境的不熟悉也常常面临风险。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一点,开始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其中,保健品诈骗尤为突出。此案中,王大爷正是因为在使用手机时偶然弹出的一则保健品广告,逐渐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对方精心制造“话术”,不断夸大产品功效,最终诱骗王大爷购买了一堆无用的产品。
民警支招▲▲▲
一是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一定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凡是宣称保健食品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甚至代替药品,都属于虚假宣传,请广大消费者切莫上当受骗;
二是子女要加强与对父母的沟通交流,提醒老人安全上网,莫轻易点击弹出广告,莫轻信陌生人;对于大额消费支出,尽量让老人和子女商量后再作决定。当老人被骗时,家人应尽量少些指责和埋怨,多些理解和宽容。
所谓免费推广实为诈骗诱饵,假冒“客服”诈骗套路多多
案件回放▲▲▲
10月25日晚9点,某网店店主曹先生在家休息时,一个陌生人请求添加其为微信好友。添加完成后,对方将曹先生拉入某微信群中,群里还有一个企业微信,名叫“直通车网络科技”。
该企业微信自称是某宝“直通车服务团队”,并称可以免费帮曹先生的淘宝店铺做推广,赠送免费的流量。但前提是:曹先生要给买家客户“上分”(代客户充值上“分”,完成后曹先生可按“分”提现)随后对方发给曹先生一个链接,表示有需要“上分”的客户会直接找他代充值。
曹先生点开链接,进入了一个第三方平台,按照上面客户需求,代客户充值了两笔,共计99800元。然而充值完成后,对方当即表示不需要了,代充值的钱也没按照此前的约定返给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