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软件包赋“能” 机器人“智”造


机器人|软件包赋“能” 机器人“智”造
文章插图
孙志强

机器人|软件包赋“能” 机器人“智”造
文章插图
生产车间现场

机器人|软件包赋“能” 机器人“智”造
文章插图
虚拟系统截图

机器人|软件包赋“能” 机器人“智”造
文章插图
虚拟系统截图
数字经济英雄会
广州创新英雄
广汽乘用车宜昌工厂厂房通透明亮,全场看不到人影。随着流水线上机器臂上下摆动,点焊、弧焊、螺柱焊、涂胶、拧紧、滚边等生产工艺一一完成。在3D视觉引导技术下,生产线自动识别零件的位置,快速修正机器人轨迹并准确定位零件。
这个智能工厂的生产节奏全球领先,45秒就能下线一辆车,同时满足4款车型在线生产,且一分钟就能完成生产车型的切换。这让人不得不惊叹图像识别、深度认知学习等新型数字技术正让机器人越发强大。
这家工厂的8条自动化生产线、200个机器人都由瑞松科技供应。瑞松科技董事长孙志强在汽车技校当过学徒,在汽车维修厂当过技工,在汽贸公司做过销售。他带着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初心开始创业,并带领企业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如今瑞松科技已经成为专注于机器人与智能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销售和服务的科创板公司。他们正以智能化、柔性化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来帮助中国打造更多智能工厂,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骆昌威
专题统筹/石善伟
在人生低谷中找到方向
孙志强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在1989年,他在修车过程中遭遇意外,眼睛不慎受伤。无奈之下他来到广州就医,为了还清治病欠下的债务,也为了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他决定留在广州。而后,孙志强开始在广东省通用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担任营业部经理,从事进口商品的销售。他很快就还清外债,并积累了人脉与经验,慢慢走出人生低谷。
走出低谷,孙志强的人生又出现了新的方向。1994年,他偶然得知日本松下电器想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电焊机及机器人,并在展览会上招募中国代理商。“当时我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了中国的焊接技术发展现状,看到了中外的技术差距,即便当时的我对这项技术很陌生,但却十分感兴趣。”孙志强告诉采访人员。他坚信,发达国家已成功走完自动化道路,这种先进经验对中国一定会有帮助。于是孙志强在1995年成立了公司,并成为松下电焊机及机器人产品在中国的第一家代理商。
在引进中实现自主创新
通过机器人进口贸易,孙志强的广州松兴机器有限公司积累了雄厚的资本。1997年,广州汽车集团成立。随后一年,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开始运作。从2000年起广州本田边生产、边改造,滚动发展,产能翻倍增长,广州汽车工业燃起新希望。但当时汽车装备相关技术却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上,孙志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他相信中国汽车工业以及未来的民族汽车产业一定会用上自主研发的汽车装备。
2002年,孙志强为扩大和日本松下的业务合作,将松兴机器重组为广州日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焊接产品、焊接材料、机器人、切割机的销售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2007年3月,他与日本松下共同出资成立松下机器人与焊接技术中心,并与日本北斗株式会社共同投资3500万元成立了北斗(广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从此开始正式走向制造。
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背后,孙志强决心创新形成自身的竞争力。2011年,他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消化吸收北斗在汽车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并将持股权转变为实际控股权,占据合资公司的绝对话语权。大量中国研发人员被送到日本培训,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研发团队由此形成。
2012年,孙志强正式成立了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 开始加大自身在产品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投入,真正进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阶段。经过长达近十年的技术吸收与积累,瑞松已经展现出强大科技竞争力。就瑞松初始便专注的机器人焊接技术而言,瑞松科技攻克了复杂的曲面结构搅拌摩擦焊接关键技术,掌握智能化机器人搅拌摩擦焊接系统核心技术。在中国汽车制造装备技术“卡脖子”的关键性技术上,瑞松也实现了突破,比如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应用于汽车装备生产方面的虚拟调试技术、3D视觉引导技术、高速滚边技术、无动力伺服技术、超高速传送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