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北京已完成18万套公租房分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周末,从团结湖看望老姐妹后,老北京人王麟芬坐着690路公交车回到了燕保·双桥家园,一个夏有花冬有树、充满人情味的公租房小区。“现在别人问我家在哪儿,我都说是双桥的公租房。”
北京晚报|北京已完成18万套公租房分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文章图片
资料图,邓伟 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采访人员近日从市住建委获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公租房20万套,分配18万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20万套公租房
托底保障民生
王麟芬和燕保·双桥家园的结缘,始于4年前。2017年3月,在团结湖区域住了30年的她,第一次来到双桥地区。“原先的房子使用面积才28平方米,太小,便申请了一套60平方米的公租房。”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王麟芬觉得小区位置有点偏,曾失望了好一阵子,但如今只有满意。“环境好了,物业服务好了,超市学校配全了,街坊相处得也融洽,越住越有滋味,咱自诩是‘黑庄户地区的CBD’。”王麟芬说,借鉴商品房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双桥家园也发起成立了租户管理委员会,大家伙儿有什么意见都能向委员会提,“楼门口的集中充电桩就是租户提意见后新添的。”
公租房,是托底基本民生保障的房屋类型。近年来,本市公租房体系不断完善,从优先面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租,逐步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京稳定就业的非京籍无房职工分配。市住建委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公租房20万套、分配18万套,全市2019年底前备案的具有公租房资格的低保(含分散供养特困家庭)、低收入家庭保障率达到99.02%,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39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解决年轻租客“痛点”
南三环方庄桥边,90后租客郑艺博开始习惯一种新的“共享”生活。在名为“泊寓·院儿”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里,他不仅能以4200元的月租金住上民水民电、家具俱全的独立小公寓,还能随时去公共图书馆读书、参加社群活动,或者去健身房练练肌肉。“租约稳定,维修有人管,共享设施丰富,对年轻人来说,这是租房最重要的三件事,恰巧这里都能实现。”
郑艺博口中能解决年轻租客“痛点”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是北京租赁市场的新事物。2017年以来,北京市作为13个试点城市之一,开展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允许村镇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行开发运营、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运营集体租赁住房,用于解决项目周边就业人群、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人员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据披露,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已有39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开工,可提供房源5.3万余套,户型以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与职工宿舍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