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有多严重( 二 )


耶律留哥抵挡金人这越来越弱的三板斧时,部将耶厮不/耶律斯布叛逃,在鸭绿江畔另立国家,称“大辽收国”。
耶律留哥要去清理门户,纠集蒙古大兵、东辽契丹兵、东夏女真兵这仨世仇,外加高丽赞助四十万火星兵,四国联合绞杀了鸭绿江畔的这股流寇。

■网友的回复
多说几句。这道题目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对史料进行概念界定,以至于很多答主拿着二十四史在说事。我现在不方便对史料一词进行概念界定,待会儿补上。需要说明的是,二十四史是史料,但史料不只是二十四史。政府文书、帝王实录、文人笔记,州府县志、家谱族谱,这些都算史料。官方修史,其资料有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文书和帝王实录。这些来源虽然不全真实,但其夸大程度与概率明显要低于后来成书的二手史料。但可惜的是很多一手资料如今已经失传,因此在面对二手史料再创作中的夸大,我们就会有一种史料在吹牛的感觉。随着年代的推移,保留下来的一手史料逐渐增多,也随着史学发展的不断成熟,二手史料中所夸大的地方也越来越少。就我这个领域而言,有关壬辰战争,《明史》中所记有所夸大不实,但结合当时的私人著述与往来文书,亦可辨其真伪,如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还有记载明代后期社会逸闻的《万历野获编》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这个问题问的是有多严重,我回答的是有多普遍。所以,这道题下的列举动辄杀多少人的答案,还是比我这个回答更接近题意。历史夸大是历史记载常有的现象,但同样后人也有分辨夸大与否的能力。有关历史夸大与记载失实,这在中国学术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层累造就历史可以精辟地说明一些问题。很多人拿《史记》说事,那我们也拿《史记》举例。严格来说,《史记》属于二手史料,但由于其所引文献大多失传,因此《史记》也可被视为一手史料。《史记》的文学水平很高,因此《史记》也是二十四史中最耐读的一本。在很多记录上,《史记》都增添了许多细节描写,如很多答主举例的明明是密谋司马迁怎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史记》看的让人十分费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史记》所引用的资料大多失传,因此我们不能只通过司马迁的描写就武断地判定它是夸大抑或不实。司马迁所记的事情,虽然添加了自己的描写,但可以确定每件事应该都有来源,而不是司马迁自己凭空杜撰的。随着考古资料的出土,《史记》的真实性也逐渐得到证实。比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就证明了司马迁所言孙膑有兵法传世不虚。对于甲骨文的识读,也可以证实司马迁所列商王世系基本无误。很多密事,很有可能是当时所载所传甚广的事情,为司马迁所知,然后写入《史记》。随着中国史学不断发展成熟,文史逐渐分化,所谓的夸大之处也越来越少,但相对应的二十四史的可读性也越来越低。在很多敏感之处,也会涉及不实记载,同样史料也是在不断增多,完全可以互证以驳其虚妄。如果觉得不可信,完全可以多看一些史料。尽信书不如无书,史料不全真,但亦不全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