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杂谈|东北老国企的沉重教训和深刻启示, 中国产业敢不敢? | 文末有福利


文| 路风
电视剧杂谈|东北老国企的沉重教训和深刻启示, 中国产业敢不敢? | 文末有福利
本文插图
“传统”产业的求生欲
机床是动力驱动的用于金属切削和加工的机械设备 , 其英文名称(machine tools)直译过来就是“机器工具” , 中国习惯称之为“工作母机” 。 从时间来看 , 机床产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 。 现代意义上的机床产业泛起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
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情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原直属机械工业部 , 都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点部署的“十八罗汉厂”(当时全国的十八家机床厂) 。 这三家机床厂也曾是新中国和沈阳的骄傲 , 肩负着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产业母机”的重任 。
进入1990年代后 , 沈阳这三个底蕴深挚的机床厂乃至中国机床产业都陷入了困境 , 究其原因仍是技术落后了 。 1980年代 , 中国的数控技术与世界进步前辈水平逐渐拉大差距 。 从技术前提上来讲 , 制约中国数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 但更重要的原因仍是技术道路的题目 。 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机床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 , 抛却了自主开发 , 转而实行“引进外国进步前辈技术→实现国产化→达到自主开发”的“三段式”道路 。
在对三家工厂资产重组之后的沈阳机床团体(以下简称“沈机”)也以引进模式尝试过开发数控系统 。 1995年 , 沈机引进了美国桥堡公司的数控系统技术 。 但技术买来之后 , 开发人员当即意识到一个题目:只买到了一个含有原始代码的数据包 , 底层的技术根本买不到 , 这意味着沈机的开发人员根本不可能在买来的技术之上进行任何的修改和拓展 。 2002年 , 这个花费了近亿元的项目宣告失败 。
中国的机床产业并没有通过引进技术而获得能够独立开发、设计和出产数控机床的技术能力 。 任何一个数控系统的实质都是知识、技能、经验和诀窍的积累 , 而积累这些有用的知识只能通过开发数控系统的实践 。 引进的技术实在是产品 , 其中凝结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引进者来说都是“黑箱” , 不可能只是通过购买和使用就会自动把握 。 因此 , 引进技术不能替换自主开发 , 只能作为自主开发的增补 。
电视剧杂谈|东北老国企的沉重教训和深刻启示, 中国产业敢不敢? | 文末有福利
本文插图
困境中的生存法则
从1993年到2002年 , 沈机经历了最难题的十年(企业内部人士称之为“黑暗十年”) 。 在这十年里 , 沈机的在岗职工从2.7万余人缩减到1.1万余人(下岗分流从1996年开始) , 同时却没有进过一个大学毕业生和新员工 。 沈机的领导为了脱贫脱困 , 在团体层次上什么赚钱干什么——卖过冬虫夏草、纯净水 , 拍过电视剧 , 搞过房地产 。 此时的沈机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国有企业了 , 当年的风貌也只能从厂门口摆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车床”上依稀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