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北京养老服务设施规模 按区从内向外“扩张”( 二 )


多点地区:
适度建设中小型养老机构
包括昌平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将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养老服务联动,在满足本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承接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功能外溢,适当建设中小型养老机构,一般床位规模控制在100张至500张以内。着力于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的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同时规划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副中心:
大型养老项目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通州区将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本地以中小型养老服务设施为主,结合家园中心建设,鼓励养老服务设施、公益性福利设施和医疗设施邻近设置保障就地养老、就近养老需求。同时,做好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规划,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相关养老项目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中心城区:
加密建设小微型养老服务设施
包括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这些地区将严格控制新建大型养老机构,充分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后存留的限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密建设小微型养老服务设施,一般床位规模控制在50张至150张以内。完成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规划建设任务。
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途径,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机构或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腾退还绿、留白增绿,增加活动广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游憩场所。在充分满足本地养老需求的前提下,承接核心区转移的服务需求。
核心区:
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西城区、东城区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严禁建设超过300张床位(含)以上规模的社会办大型养老机构,控制建设100张床位以上的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鼓励将疏解腾退后的限制设施和建筑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多种途径补充养老空间,提供养老服务。
同时,推动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区签署发展协议,探索利用生态涵养地块,将核心区的养老和康养需求“外扩”;支持加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小微型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附着于已有小型养老机构,提高综合功能;探索“共生居住”养老模式,对于腾退的平房院落,通过适老化改造将房间更新为老年人的家庭单元。
养老床位分三类:长期集中、短期托养及家庭照护
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分类界定养老服务的属性定位,以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前提,分类界定养老服务对象。同时,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重占60%,2035年达到80%。提高医养结合能力,2025年医养结合将百分百全覆盖。
规划也明确,重新界定养老床位,明确养老床位包含长期集中养老床位、短期托养床位以及家庭照护床位等“三张床”。引导区、街乡镇持续填补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以及能力空白点,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床边、周边。